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

  • 出版單位: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 主編:陳儀深、薛化元
  • 執筆人:陳儀深、許文堂、蘇瑤崇、吳俊瑩、林正慧、歐素瑛、劉恆妏、何義麟、薛化元、黎中光(依篇章順位排序)
  • 出版日期:2020-02

二二八事件之真相追索,隨著台灣解嚴以來,各界迭有相關研究產出,其中較具里程碑意義之二二八重要著作,其一為1994年由時報出版社出版之《「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另一為2006年由本基金會出版之《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如今距離2006年又過了十多年,今年出版之《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將立基於上述兩部著作之基礎,邀集多位研究二二八事件的專家、學者投入本書之撰寫、審訂。

本書內容主要探討五大主題,一為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原因論述、國際觀點與應對路線,二為事件中的軍事、情治系統及地方政府的角色,三為事件對司法、新聞界、校園的衝擊與外省人的傷亡問題,四為二二八事件後國家暴力的延續,五為事件後關於二二八的紀念與平反過程。希冀藉此報告稿,能將近年新出土之二二八史料及相關研究成果補入,旨在使二二八事件之真相探究及轉型正義之追求持續深化,進而跟上當代追求自由民主的腳步。

詳細內容

南投二二八口述歷史訪談錄

  • 出版單位: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 訪問:林偉盛、陳儀深、廖建超
  • 記錄:林偉盛、彭孟濤、廖建超
  • 出版日期:2019-12

本書是由本會委託林偉盛副教授、廖建超先生所做的口述歷史訪談紀錄,再由陳儀深館長、彭孟濤先生增補並完成出版工作。27篇的訪問紀錄,包括南投縣的竹山、鹿谷、水里、集集和埔里等地的二二八事件(與部分白色恐怖)受難人、家屬,及虎尾機場事件、觸口戰役和烏牛欄戰役的相關見證人。這本訪談錄,堪稱南投二二八口述史的「首部曲」,不僅紀載「受難」的故事,也呈現出過去較少被提及的「抗爭」面向。

詳細內容

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

  • 出版單位: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 編輯團隊:鄭清鴻、陳允元、王俐茹、藍士博
  • 作者:蕭鈞毅、藍士博、陳令洋、王俐茹、李思儀、王順仁、許宸碩、林雅婕、劉承欣(依篇章順位排序)
  • 出版日期:2019-12

受難者的故事、倖存者的餘生,
1947年二二八之後,改變一切「日常」的「非日常」,
點點滴滴,寫成島嶼歷史記憶的一頁備忘……
二二八事件的創傷無法忘卻;但對於未曾經歷過事件餘緒、甚至出生於解嚴後的年輕世代而言,二二八或許太過遙遠。

為此,本書由台灣文史相關背景的創作者、研究者與工作者組成寫作團隊,透過檔案史料、口述史與學術成果,以八篇專文勾勒出具有當代觀點的局部事件圖景,透過故事中的人、事、物,本書引領讀者重回二二八的歷史舞台,透過破碎的歷史記憶與經驗線索,重新理解一代台灣人的心境,也再次靠近那段只能不斷遙遠的歷史。讓故事繼續下去,讓理解打開大門,讓和解成為可能…。

詳細內容

拼圖二二八

  • 出版單位: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 作者: 陳儀深
  • 出版社:前衛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9-07

本書為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自1991年起投身二二八事件研究以來的重要論文集錄,全書共分七章,作者藉由梳理個人二二八事件學術研究歷程起始,於首章先行簡介作者研究小史,其後第二至七章,分就事件原因、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之角色、事件期間南京政府的處置、事件後政府的清算、事件性質的定位、二二八事件的紀念與台灣民族主義等議題,進行深入淺出的歸納與分析,有興趣進一步了解二二八事件相關議題的讀者,本書為必讀之好書。

詳細內容

《Les témoignages du silence》沉默的證言

  • 出版單位: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 贊助單位:文化部
  • 作者:Agnès Redon
  • 攝影:Nicolas Datiche
  • 出版日期:2017-12

為使二二八事件的真相,讓更多國際友人知悉,本會特委託法國記者,採訪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及其家屬,整理口述內容,並完成《Les témoignages du silence》(《沉默的證言》,英文書名《Testimonies of silence》)書籍。

這是本會第一本以法、英文並行出版的專書,由Agnès Redon(文字記者/撰稿人)與Nicolas Datiche(攝影記者/攝影者)團隊提案,並執行本書編輯與出版推廣。書籍內容以採訪為基礎,搭配大量照片實錄,以多元方式傳達受訪者的心聲,另亦期藉此達國際交流與教育推廣效益。

詳細內容

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

  • 出版單位: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 執行:台灣水企劃整合有限公司
  • 主編:邱斐顯
  • 採訪:陳銘城、邱斐顯
  • 攝錄影:黃裕順、邱萬興、謝學榮、李昇霖
  • 出版日期:2017-11

本書的架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根據時間的先後,敘述二二八事件平反運動在台灣歷史的展開。這個部分主要分為五個階段:首先,是1987年以前禁忌年代的探索,其次,則是1987年到1989年衝破禁忌,進而則是1990年到1994年尋求真相與社會共識,接著則是1995年到2000年,國家立法、道歉、建碑與補償(賠償),最後則是2000年之後繼續追求真相。第二個部分,則是包括二二八事件的書寫、藝文創作,與青年力量,以及參與當初二二八事件平反運動相關人士的紀錄。

詳細內容

青春二二八:二七部隊的抵抗、挫折與流轉

  • 出版單位: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 作者:李喬、林瓊華、陳瀅州、蘇瑞鏘、彭振宣、楊允言、廖建超
  • 出版日期:2017-12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爆發之後,台灣本土菁英除了透過台北及各地成立的處理委員會,和陳儀及各方軍政當局進行溝通、協調,追求政治經濟改革及解決事件衝突的方法之外,也有採取武力抵抗希望可以保衛鄉土的做法。在台中成立的二七部隊,便是在台灣中部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在二七部隊成立組成之際,原本與對抗陳儀以及後續來台鎮壓的武裝部隊有密切的關係,之後為了保全並避免台中地區造成不必要的傷亡與犧牲,轉而撤往埔里。其後再與國民政府軍隊發生部分的武裝對抗後,最後選擇解散、撤出。二七部隊是台灣菁英和年輕人為了保衛自己鄉土的努力作為,本來就應該是二二八歷史探究的重要一環。不過,由於牽涉到武裝抵抗的部分,在過去二二八事件被迫噤聲的時代,相對地更是屬於被迫「失憶」的部分。而在二二八事件平反運動 30 年之際,事件「出土」之後,探究真相自然是相當重要的歷史工作,就此而言,如何進而挖掘、釐清二七部隊的歷史事蹟及其意義,便有相當的重要性。

這本由楊翠主編的《青春二二八:二七部隊的抵抗、挫折與流轉》,是為紀念二七部隊成立70週年(也是二二八事件70週年)的出版品,其內容是以「2016 重現二七部隊學術研討會」發表的文章作為基礎,發展的成果。此研討會原是由台中市新文化協會與台中教育大學舉辦,在研討會舉行之後,策劃人及參與研討會的學者,希望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可以進一步促成本書的出版,對本會而言,這本是責無旁貸的責任,因此十分高興得以參與這本書的出版工作。決定出版之後,先經過論文發表人根據研討會討論的結果,進行第一次的修訂,再經過學術審查及修訂的過程,而得以順利出版。期待這本書的出版與推廣,是相關研究特別是以民間學者自主性推動的學術研究工作的重要開端,後續能夠有陸續新的產出,配合史料的出土及學院相關研究成果的持續深化、擴大,共同為二二八事件的研究深耕努力。

詳細內容

二二八通訊/2020年8月號

隨著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相關的檔案陸續公開或是提供轉型正義相關工作的推展,二二八和白色恐怖時期,情治人員與抓耙子的資訊也逐漸受到重視。特別是,隨著監控檔案的揭露,所謂抓耙子或是情治人員,對於異議人士的監控或是加害的問題,受到普遍的重視。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認為,應該有進一步釐清的必要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