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關於二二八真相調查的部分,經過了一年的努力,最近有了些的成果。除了剛舉辦的論壇外,基金會最近完成第一波二二八事件可能受害者的清查工作,這也是基金會除了受理受難者的賠償之外,主動針對二二八事件的受難狀況進行清查處理。
回顧此一調查工作的起因,是淡江大學許慶雄教授來函探詢他的父親在二二八事件受難的狀況,這剛好點出了一個問題:有為數可觀的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家屬,對於其長輩在二二八事件中受難的狀況,欠缺足夠的管道,可以較真確的掌握。因此,如果只是依賴受難者家屬主動提出賠償,是無法掌握足夠的受難事實。而基金會在掌握此一訊息之後,經過董事會同意,進行可能受害者的清查工作,在同仁們的努力之下,終於完成這一波的清查結果。
目前,主要只是根據1947年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掌握的名冊,進行清查的初步工作。在這一波可能受害者名單公布之後,一方面期盼有更多相關的家屬親友看到訊息後,可以透過他們的人際脈絡,掌握更多資訊,了解前輩受害的狀況,甚至進而告知基金會,更多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的相關事蹟,這對於二二八真相調查而言將會是一個重大的助力。
當然,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掌握的名冊只是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名冊資料檔案的一小部分,因此,未來我們除了繼續針對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的名冊進行整理清查之外,也將利用中央研究院台史所和基金會合作出版的保密局檔案,以及之前國史館整理的二二八相關檔案,再進行整理清查的工作。
經過持續的清查工作,可以預期在未來將可以提供更多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的事蹟,有利於基金會和家屬或是研究者,了解更多二二八事件的真相。而這些除了可以提供國人認識更多具體的事例外,也可以整備二二八事件轉型正義報告重要的前置工作的一環。

以前父親常說願賭服輸才是真英雄,押錯邊就要認,不能怪東怪西,所以,某些時候就會過得很不快樂,因為要獨自承受心靈的創傷,但是這樣的生命過程也讓我成長迅速,所以在面對挫折時,可以比較有耐心地去解壓,也可以比較快速地恢復自信。
選舉已經過了,台灣本土的政治勢力遭受巨大挫敗,這對有關轉型正義事務實踐的我們,顯然是一項負面的警訊,心情難免受到沖擊,一時之間,茫然不知所從。但回過神來,二二八的平反及真相追求,三十年來不也是這樣跌跌撞撞而獲得成果嗎?地球照樣轉動,日子照樣要過,轉型正義的追求與實踐當然要照樣進行,豈能悲觀而自我氣衰,明天過後,照樣奮起前進,期待撥雲見日,台灣仍然是有希望的。

論壇主持兼評論人、發表人與致詞來賓合影。

第一場論文發表,由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李筱峰名譽教授(中)主持,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陳儀深副研究員(右)及許文堂副研究員(左)發表研究論文。

第二場論文發表,由中研院台史所許雪姬特聘研究員兼所長(中)主持,由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蘇瑤崇教授(左)及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何義麟教授(右)發表研究論文。

第三場論文發表,由前國史館修纂處侯坤宏處長(中)主持,由國史館修纂處歐素瑛纂修(右)及林正慧協修(左)發表研究論文。

第四場論文發表,由中研院台史所許雪姬特聘研究員兼所長(中)主持,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薛化元董事長(右)及國史館修纂處吳俊瑩助修(左)發表研究論文。

活動當日超過70位對二二八議題之研究學者、家屬及有興趣的民眾參與。
二二八事件截至今年已滿71週年,蔡英文總統於今年二月的「二二八事件71週年中樞紀念儀式」致詞中提及,「即使是在71年後的今天,關於二二八的真相依然會有新的發現」、「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國家有類似的真相調查報告,我的期許很簡單,臺灣版的轉型正義真相調查,必須達到國際的標準。在這份報告裡面,我希望會以專書或是專章的形式,將二二八事件的真相和責任歸屬,清清楚楚地交代。」
自解嚴至今,隨著各界對二二八事件的關注及檔案史料開放等因素下,國內外學者相繼投入相關的研究及發表,如1992年出版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及2006年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等即是。當中《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為臺灣首次由官方主導成立「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運用口述史料與新出土的官方檔案,對二二八事件進行研究,而2006年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則是以二二八事件的責任追究為核心所撰寫的研究報告。其後,隨著更多史料及文獻的出土,關於二二八事件中加害者的責任歸屬與追究等議題,實為必要進一步推進的工作。
基於上述背景,本會於今年四月中旬起開始推動二二八事件真相調查報告的撰寫。截至目前,根據此次計畫目的而撰寫的小組成員已完成部分研究成果,為廣為蒐集各方學者專家等相關人士意見及分享研究心得,本會在今(2018)年11 月4 日,假本館一樓展演廳舉辦「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研究論壇,以作為該報告撰寫之初步成果發表及交流平台。本論壇共計有八篇文章發表,以下為各篇摘要文章大意。
陳儀深:〈二二八事件之原因論述─1947年官方與民間說法比較〉
此篇文章歸納分析各種有關二二八事件之原因的不同說法,特別是1947年官方與民間說法對照,來討論二二八事件原因與責任之關聯。文中指出三大要點,首先,陳儀政府將二二八事件的原因推給共產黨,目的是撇清失政的責任,但作者認為中國共產黨在二二八事件中的涉入及影響力,皆不足以達到能夠策動或主導二二八事件的程度。其次,二二八事件後,「文化差距」成為國民黨當局常用的卸責理由:因台灣同胞不了解祖國累積的優良文化。但作者主張文化差距雖是造成二二八事件的原因之一,但文化差距本身並不足以形成動亂,主要還是在由於當時政治歧視加上經濟與社會問題催化的背景下,文化差距才變成族群矛盾,並與官民矛盾糾纏不清。最後,二二八事件中蔣介石與陳儀的罪責,不可歸為屬下違令的結果,理由一是在事件過後,未曾聽說執行搜捕行動的軍憲警遭到懲處,卻有憲兵第四團團長張慕陶記功,以及彭孟緝升官的消息;理由二是蔣介石調兵過程陳儀雖不盡然皆知,但蔣在1947年3月10日的公開講話引述了陳儀在3月初所提供的情報,顯見蔣與陳在3月初聯絡頻繁;此外,作者亦推論蔣介石與陳儀關係匪浅,並推測可能是因陳儀主持台務後一直秉承蔣介石意旨的緣故。
許文堂:〈二戰後台灣的國際地位與228事件前後的國際視角〉
文中從終止戰爭狀態的法理過程——受降、接收、占領乃至雙方簽訂和平條約——來討論二二八事件前後國際上對於戰後臺灣地位及主權移轉方式的態度變化。戰後陳儀政府在台北公會堂的受降典禮上逕行宣布台灣及澎湖重入中國版圖,台人即日起恢復中國籍,然而此項說法違反國際法,因主權不因占領行為造成移轉,人民對國籍亦享有選擇權。戰後初期美、英兩國對於台灣主權的處置政策,主張應依據開羅宣言,但最終仍須以適當條約安排加以確定。二二八事件的引爆及隨後而來的國民黨政府軍事鎮壓,就國民黨政府而言,係台人受日人奴化教育過深,並受奸匪煽動所導致,因而對事件的處置認為屬於地方亂事的平定。然而對國際而言,二二八事件的鎮壓屠殺屬於違反戰爭法的罪行,反映了國民黨軍隊軍事占領接收的不當,影響到聯合國戰後對領土處置的態度。二二八事件後,美英等國對於將台灣交由中國統治存有疑慮,因此採取將台灣主權保留至未來由台灣人民決定的做法,《金山和約》及《中日和約》中未明定台澎歸屬的做法,即為此點之體現。
蘇瑤崇:〈二二八事件中之軍事部署與鎮壓〉
本篇挑戰過去從「被動說」的角度解釋二二八事件中軍憲鎮壓的原因,所謂軍憲鎮壓的「被動說」是指軍憲之鎮壓並非兵力不足之陳儀政府原意,而是迫於處委會不斷升級的要求所致。然而事實上,陳儀自事件初始即積極請兵與部署,並且將對內統治方式由平時狀態提升至軍事狀態,再進一步升級為備戰狀態,這種兵力部署的準備與升級反映了陳儀政府自始即有意以軍事鎮壓方式處理二二八事件的思維。另一方面,蘇教授也指出二二八事件中軍憲鎮壓的核心問題在於空白授權與枉法亂紀之犯罪事實,並認為轉型正義不應止於責任論究,也應具體指出與追究二二八事件中各種枉法亂紀之犯罪事實,才能跨出轉型正義的第一步。
何義麟:〈二二八事件對媒體界的衝擊〉
文中指出二二八事件後直到白色恐怖時期,媒體界發展的幾個值得再深入探究的細部問題。其一是二二八事件後被查封的報社設備如何被侵佔,以及黨政軍及情治單位如何介入報業經營;其二是應重新檢視訓政後期至戒嚴初期的檔案,以了解官方如何在政策面上壓制媒體的發展;其三,事件前後官方如何掌控諸如電影、廣播、電報、電話等影音媒體。
歐素瑛:〈二二八事件中的縣市長及其角色〉
探討二二八事件期間,各縣市長於事件中的因應處置乃至事件後自處的方式。研究結果發現,事件期間,多數縣市長採取由處委會維持社會秩序,或與地方駐軍配合維持社會秩序,但也有部份縣市長因轄內有軍事機關而採取與處委會劇烈對抗之方式,結果導致民眾傷亡、官民情感破裂,這類縣市長多於事件後提出請辭。然而不論事件後各縣市長是留任或請辭,皆無任何一人因二二八事件的爆發與擴大遭受懲處,從中亦可窺見當時政府對待二二八事件的態度。
林正慧:〈二二八事件中的情治機關及其角色〉
從二二八事件中的情治機關及情治人員的角色兩方面切入,試圖釐清情治系統在二二八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林正慧指出,二二八事件中的三大情治機關包括保密局、中統局及憲兵司令部,若分從特務工作所涵括的情報工作與行動工作兩方面來看,就情報工作而言,保密局及時呈報情報之能力較中統局與憲兵司令部弱,但因保密局因在台發展早於中統局及憲兵司令部,而具有較綿密的情報網。就行動工作而言,原只有憲兵及憲兵團所轄之特高組具有行動偵緝能力,而台灣站只具有情報通訊之任務,但經由外延機關而獲得部分行動偵緝能力。相較之下,中統局的台調室因缺乏偵緝職權,常與地方憲兵勢力結合,形成與保密局及警方對立之勢。林正慧亦指出,事件期間,也可觀察到保密局強勢擴張,而中統局勢弱挨打的局面。對蔣介石而言,多種情治勢力存在有其好處,一來情報管道不致因特定傳送管道失靈而失效,對於誇大之情報也可互相查證。對台灣社會而言,這些情治人員在二二八事件期間所進行的綿密情報網建置、密裁與暗殺行動、偵查過濾可疑分子……等工作,導致留下了為數甚多的嫌疑名單。
薛化元:〈二二八事件平反運動的歷史考察〉
文中指出二二八事件平反運動的發展,曾經歷噤聲到出土的過程,也與反對運動勢力的發展息息相關。此運動最初是以民間作為推動主力而展開,在解嚴之前遭到官方多所壓制,直至解嚴後,伴隨台灣自由化與民主化的過程,在李登輝主政時期開始出現轉折,漸受重視。然而此時期的官方平反僅透過歷史研究及補償方式來進行,卻尚未著重於歷史責任調查或責任歸屬探究。因而真相調查、責任歸屬探究,乃至轉型正義之落實仍有待日後官方作為與民間的互動來展開。
吳俊瑩〈解嚴後歷任總統對二二八轉型正義的作為(1987-2016)〉
本文依序呈現台灣自解嚴後,李登輝、陳水扁及馬英九於總統任內在轉型正義四個面向─究明真相、釐清責任歸屬(追究責任)、對受害者的道歉與賠償、歷史記憶的重塑與保存─的相關作為。在究明真相上,李登輝任內完成了官方版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然而該報告卻因審查機制、當時政治氛圍及行政院專案小組不要判斷意見的情況下,只能以隱諱的方式敘述蔣介石等加害者的責任歸屬,但以國家元首身分正式道歉卻是在李任內達成。陳水扁任內首度展開二二八事件全面性的檔案清查,找出了許多新史料整理出版,此外,陳任內也由二二八基金會召集學者完成《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推進了二二八事件研究與理解的層次,並於任期後半推動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及二二八基金會的永續經營。相較於李登輝與陳水扁,馬英九任內雖有宣示追求真相,但實際行動上並無太多積極作為,二二八基金會轉型為常設性組織以及國家紀念館的規劃,於馬任內完成,不過其實早在陳任內已著手規劃。
本次論壇發表文章在會場中引起熱烈迴響,論壇結束後,本會接到不少索取論壇手冊之詢問,然因本次論壇發表文章屬於該真相調查報告的部分成果發表,而尚非最終完稿,許多文章仍待增補史料與更加完善的論證,預計完整報告撰寫完成時,將再次邀集各界人士共同分享及深入探討相關之研究成果。(文/邱子佳)

南投縣二二八關懷協會第四屆第二次2018 度會員大會,於8 月18 日(六)上午10 時30 分在竹山召開。

本會人員前往台中探視「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前右)先生。

本會楊振隆執行長(左)探視二二八受難者陳澄波之家屬陳重光(中)先生。

本會人員及林黎彩董事(中)探視二二八受難者黃西川(右二)牧師。

嘉義二二八家屬聯誼活動,嘉義市長涂醒哲(中)到場與二二八家屬致意。
為表達對二二八長輩們的敬意及關懷,並考量部分受難者及其家屬年事已高,本會自今(2018)年7月起,分次前往南投、台中、嘉義與高雄等地探視受難者,並於該地配合各地方協會辦理家屬聯誼活動。
本會在全台各地二二八協會的協助下,除探訪當地受難者及其家屬表達慰問之意外,並聽取家屬分享自身心路歷程及對本會會務之建議。本會亦向二二八長輩們說明基金會及國家館未來營運方針,冀望藉由受難者及家屬們的支持與協助,持續將二二八歷史與人權教育傳承予新世代。
在受難者、家屬及各協會的支持及鼓勵下,各場次之家屬聯誼活動陸續辦理結束,本會期盼藉由各地家屬聯誼活動的辦理,一則撫慰受難者及家屬心靈,強化基金會與受難者、家屬間的互動,二則持續宣導基金會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未來營運方向,讓大家更為清楚本會的運作及目標。
本次家屬聯誼活動特邀請南投縣二二八關懷協會陳伯三理事長及高雄市二二八關懷協會王文宏理事長撰文分享活動心得,並期許明年可以傾聽更多各地家屬的心聲。(文/謝沛琳)
南投縣二二八關懷協會:適度圓滿的和諧
南投縣二二八關懷協會第四屆第二次2018度會員大會,於8月18日(六)上午10時30分在竹山召開完竣。協會自成立以來經廖國揚、陳伯三兩位前後任理事長熱心領導經營,每年均召開會員大會,每三個月必召開理監事聯席會議一次,從不間斷,使得會務能以延續。
年度大會前夕即有多位會員先行至佈置會場,準備會議諸多瑣事,務求盡善盡美。大會當天上午9時會員陸續簽名報到,會員人數為70位,出席60位,出席相當踴躍,未出席者以委託書委託他人代理出席,或另聯繫告假缺席。會員一年碰面一次,互相寒喧,和氣靄靄。
遠道專程參加大會者有二二八受難者台北市陳木桂先生(92歲、南投名間人),玉體非常建康,有酒量又健談並贊助本會禮金。受難者張秋琳先賢之外孫(第三代)蕭志洋先生在台北經營事業有成,亦撥空返鄉參加。居住在板橋之施俊男先生(南投名間人)其父亦為二二八受難者,未申請賠償,素聞協會協辦家屬各項工作不遺餘力,特地南下參加大會,並且加入新會員。住於台中的葉少培先生(令尊為受難者葉如川先賢)偕兩位姐姐蒞臨參加,難能可貴。居住彰化溪湖之二二八受難者林才壽先生(94歲)由家人陪同來參加大會,並攜帶溪湖名產葡萄禮盒多份,贈送協會90歲以上長者,著實由衷感謝。
居住南投竹山當地的受難者張秋琳先賢遺孀張紀彩娥女士(97 歲) 行動較為不便,雖乘坐四輪車,但排除萬難參加大會,由外傭陪伴而來。受難者林庶煌醫師之遺孀邱金治女士(今年剛好100歲)身心健康,膝下有四位醫師孩兒照顧,本來一口答應會參加大會,但因曾孫生日宴席在雲林斗六與親家相聚,撞期而不能來參加。受難者廖如賓先賢之遺孀蔡粉女士(97歲)年老體弱,暫居台中市休養,不克回來參加大會,殊覺遺憾。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楊振隆執行長率領工作夥伴多名蒞臨大會指導,跟與會會員面對面交談,並宣導基金會工作與指標,多次得到會員的鼓勵掌聲,大會也向楊執行長要求去年暨南大學林偉盛副教授來竹山等地專訪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及家屬所做口述歷史文字相片紀錄能夠早日付梓發行單行本,這也是受訪者20多人的期待心聲。
大會會議如儀,正午時分在主席宣布會議完滿結束,大家聚餐後,相約明年會員再相見。(文/張洋豪、整理/南投縣二二八關懷協會理事長陳伯三)
高雄市二二八關懷協會
王文宏先生自2016年開始籌劃「海外二二八遺屬參加大屠殺七十週年追思活動」後,數次往返台美,密切與各社團互動,亦常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商討會務。俟2017年3月海外二二八遺屬返鄉團參拜各地紀念碑和紀念公園活動告一段落後,便返回故鄕高雄定居。
2018年4月3日,王文宏先生代表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自費與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執行長楊振隆、董事林黎彩與處長鄭乃瑋共同前往韓國濟州島,參加韓國總統文在寅主持的濟州43事件慰靈祭典,了解與感受民間和政府合作,對濟州島大屠殺受難者深度的追悼及反省。
王先生於5月23日正式擔任高雄市二二八關懷協會理事長後,楊振隆執行長與林黎彩董事即時送上祝賀,並期許未來高雄市二二八關懷協會與基金會能有更密切的往來合作。9月中旬,基金會告知希望能於10月下旬與高雄市二二八關懷協會合辦家屬聯誼活動後,王理事長便開始聯絡各新舊會員。10月22日,林黎彩董事、楊振隆執行長和謝沛琳專員先到高雄拜會二二八受難者前輩,包括高齡97歲的黃西川先生與高齡89歲的陳永後先生。王理事長自5月接任此職務後,便著手尋找失聯的會員,而招募新會員亦是個大難題。然而10 月23 日中午與基金會合辦的家屬聯誼活動中,亦有30 位會員參加。另外,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潘信行理事長、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王副館長、陳其邁競選團隊劉主任和管碧玲立委服務處蘇執行長,也出席參與。
此次聯誼活動有幾項重大意義:
1)今後關於二二八大屠殺事件、轉型正義等各式活動,高雄將積極配合參與。北台北、南高雄將成犄角之勢。
2)高雄市二二八關懷協會會員之難題或建言,未來將有良好的疏通管道。
3)3月6日的高雄是全國二二八事件大屠殺的起始點。每年2月28日是官方追思的日子,而每年3月6日則是高雄民間必須追悼的日子。高雄市二二八關懷協會將邀請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於每年協辦3月6日追悼儀式。
4)俟明年高雄設立二二八不義(追思)遺址紀念碑後,高雄市二二八關懷協會將訓練導覽解説志工,定期於每月進行一至二次導覽。
5)著手邀請關心公義的年輕人加入二二八關懷協會,期望於今年達成老幹新枝50位會員的目標。(文/高雄市二二八關懷協會理事長王文宏)

本會與韓國全南大學5·18研究所簽署學術交流暨合作協定。

宋基寅神父等人聽取本館常態展解說。

宋基寅神父等人至本館與館務人員會晤交流。
延續傳統敬奉先人及普渡民間信仰,本基金會援例於今年農曆七月間舉辦二二八受難者追思紀念法會,全台合計共辦理8場超薦法會,近500位家屬參與。
與韓國全南大學5.18研究所簽署學術交流暨合作協定
為增進台韓兩國的友好關係與促進雙方學術交流與合作,本會於10月24日與韓國全南大學5.18研究所簽署學術交流暨合作協定,藉由合作以促進學術領域研究、調查與資訊交流,並將共同企劃與辦理學術活動,發表雙方研究成果。
本會薛化元董事長於合作協定簽署儀式中致詞表示,本會正積極規劃設立研究單位,相信未來成立後,能夠與韓國全南大學5.18研究所有更多元的學術交流與互動,而本會也預計於明年完成「二二八事件轉型正義研究(初稿)」,並在審查通過後公開,供各界參考。
韓國全南大學5.18研究所宋漢鏞所長致詞說,來到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之前,他們一行人先至二二八事件的引爆地,在那看到了「愛、和平與希望」的標語,讓他留下深刻印象,因為韓國光州民主化運動歷來強調的是「民主、人權與和平」,他希望光州未來的民主發展,也能多一些愛與希望。全南大學5.18研究所此次臺灣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與本會簽署合作協定,期盼藉此強化雙方的學術交流,並以研究成果來彰顯兩國民主與人權的價值。
宋基寅神父等人到館參訪交流
曾於韓國前總統盧武鉉執政時期,擔任「為求真相和解之過去史整理委員會」委員長的宋基寅神父,繼2008年來台灣參加本會舉辦的「台韓人權論壇」後再度訪台,並於11月9日上午蒞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拜會本館楊振隆館長等館務人員。
宋基寅神父現任「釜馬民主抗爭紀念財團」理事長,與釜山加圖利大學金永圭校長、釜山民主公園崔準永理事、釜山民主抗爭紀念事業會文正見理事等人蒞臨本館,本館除安排韓語導覽解說相關陳設展覽外,並由楊振隆執行長親自接待及進行會談交流。
楊振隆執行長表示,10年前本會舉辦「台韓人權論壇」時,曾邀請宋基寅神父進行專題演講,分享韓國追求民主的經驗,讓參與民眾認識韓國民主發展進程,此次能再次與宋基寅神父等韓國民主前輩會面交流,分享彼此經驗,實屬難得機會,亦深感榮幸。
宋基寅神父則表示,很開心能再次來到台灣與老朋友見面,韓國過去有濟州4.3、4.19學生運動、釜馬抗爭與5.18民主化運動等,均是在獨裁政府的統治下,所釀成的「非民主」、「非人權」歷史悲劇,其中部分事件的歷史背景及成因,與台灣二二八事件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藉由比較,相互學習,來避免類似悲劇再度發生,希望未來彼此都能夠持續透過歷史教育的傳承,讓人權的價值得以彰顯、和平的目標得以延續。(文/鄭乃瑋)

參與教師研習營的老師們在館內展場中,與本會楊振隆執行長交換人權教育的相關經驗。

萬福國小教務主任林江臺老師,在活動中教學示範二二八事件實境冒險遊戲。

朱立熙老師在課程中分享韓國相關轉型正義的經驗,希望老師們都能繼續努力,將人權概念落實於教案中。

《日曜日式散步者》黃亞歷導演在映後座談中,透過回顧及反思台灣在日治時期至戒嚴統治期間面對交錯的政治背景及歷史現實。
2018年11月17、18日,邀請了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蘇瑤崇、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代理主委楊翠、萬福國小教務主任林江臺、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講師朱立熙、黃亞歷導演等以二二八、人權作為探討的學者專家們,為本次人權教師研習營帶來了課程講座、遊戲演練、展館導覽還有電影放映。哦!當然絕對不能忽略,自各地教學現場的老師、朋友們的支持,有了他們的參與,增添了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成為重要傳播人權、歷史教育的可能性。也許人權教育的推動仍面臨許多挑戰性,但勇敢面對、堅持目標,總會深化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所以,「親愛的老師,我們要一起不斷加油唷!」
第1日:台灣二二八事件及轉型正義之基礎論述、實作延伸
今年的二二八人權教師營分為兩梯次辦理,課程規劃以全國高中以下各級學校教師為主,第一梯次是以「二二八事件」基礎論述及轉型正義為授課主軸。第一場邀請靜宜大學通識中心蘇瑤崇老師為本活動講述「二二八事件中的軍事部署與鎮壓」課題,「以往因為檔案資料有限的情況下,過去認為會發生軍憲的鎮壓是因為當時陳儀政府在『兵力不足』,以及迫於二二八事件處委會不斷升級要求等局勢下所致。然而隨著史料的不斷出土與研究下,可發現『兵力不足』其實是陳儀的『藉口』,並非『客觀事實』,其最重要是為取得鎮壓的「空白授權」,將自己意圖報復之『鎮壓』合理化」。蘇老師嘗試從其他史料印證上來為二二八事件中軍事問題提出另一個看法,更指出事件中軍人不受命令與法律限制的「違法濫權」的情形亦是「犯罪行為」,唯有昭告、譴責並實質糾彈「違法濫權」之犯罪事實,才能預防軍人對人權侵犯的侵犯與政治的干預,而這也是未來我們在做轉型正義不可忽略的課題。
第二場由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亦是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代理主委的楊翠老師,講述「轉型正義之內涵與實踐」,「簡單來說,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是由威權體制『轉型』到民主體制的過程中,必須還原歷史真相、釐清加害體制、清理威權遺緒、重建社會公義,才能落實真正的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在台灣,轉型正義這個課題還是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例如某些人選擇『遺忘』、『向前看』、『不要挑起痛處』,但這都不是轉型正義最好「面對過去的方法」;再者,台灣社會在「寬恕」、「赦免」的論述上,大部分是要求受難者與受難家屬,然而這種論述對受難者及其家屬,其實是施加「二度傷害」。社會原諒加害者的殘酷,為其設寫一套「合理性論述」,卻要求受害者具有『神性與佛心』,這是相當詭異的看法」。因此楊老師列出台灣目前進行轉型正義工程的困境,「1.歷史正義尚未取得,台灣社會普遍『史盲』;2.思想戒嚴尚未解除,威權象徵深入人心;3.人權思想尚未深化,社會整體的『民主素養』不足;4.統獨意識型態介入,混淆『轉型正義』的意義與價值;5.社會輿論直接將『歷史清算』與『轉型正義』,視為 『政治清算』與『政黨鬥爭』」。即使台灣面對轉型正義,還有許多困難挫折要面對,但楊老師仍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說:「未來台灣在進行轉型正義的工程時,除了必須從『威權象徵的探析與清理』、『人權素養、思想解嚴、國家記憶工程』即刻起行外,『共罪、共傷、共感』,聆聽創傷者的心境更尤其重要。不論如何,轉型正義這條路,我們要繼續努力!」
第三場由萬福國小教務主任林江臺講述「跨越時空─重返1947二二八」,林老師除了分析目前國中小教科書中關於二二八事件的論述及教學情形外,並認為身為傳授知識及在教學現場中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思維的老師們,在對學生進行二二八事件、人權及轉型正義教育時,老師們必須先從不斷閱讀其他研究成果以充實自己,爾後才有可能根據吸收、理解並轉化後的思想結果來進行課程安排。當中林老師也認為教學不該只是在教室進行,「老師們可以試著以『戶外教育』的方式,讓學習更貼近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因此老師們在講述這段歷史時,不妨也可安排學生們到各地如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的人權景點,讓學生們透過走讀、操作、觀察、探索、互動、反思等歷程來了解這段過去」。林老師在活動中教學示範二二八事件實境冒險遊戲,運用實境遊戲劇情的引導,讓學生重返二二八事件中,感受當時人權曾遭受侵害的這段過去歷史,也希望透過新穎的教學模式,提供老師朋友更多元的教學素材及應用方式。
第2日:台灣二二八事件及轉型正義中,與他國的比較、畫面點入
首先由政大韓語文學系朱立熙老師講述「他山之石:韓國的轉型正義經驗」。「近年中等教育對台灣史的教育應該有大幅改善,不過,以個人在過去十年間在政大推動的人權教育觀之,台灣大學生對二二八事件的冷漠令人震驚。很多學生只知道二二八會放假,但為什麼放假?則毫無感覺也不關心。有時候主動跟學生教導二二八,他們還會產生反感,認為老師在洗腦。只好借用韓國的案例來激發他們思考。於是,看完講述光州事件為主軸《華麗的假期》電影,教室成為一片淚海之後,學生回家就會開始去思考了」。朱老師十年的教學現場實務案例,點出二二八事件及人權教育在教授學生時所面臨的可能狀況。在這場活動中,朱老師首先提及戰後韓國的人權及轉型正義的經驗歷程,如濟州43事件、國民輔導聯盟、老斤里良民屠殺、光州518事件等,最後再藉由韓國人權案例及紀錄片的印證,進一步論述台灣在經歷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及平反運動中的歷史進程,並從中比較東亞台灣、韓國兩國人權史的異同發展,以此作為國際性的歷史借鏡。「希望老師們都能繼續努力,作為人權教育的起步者,將人權概念落實於教案中,只要我們做對的事情,難保一棵棵民主的幼苗就此誕生了也不一定。」
最後活動播放《日曜日式散步者》影片,並邀請該片導演黃亞歷為我們進行映後座談開放交流及心得分享。本片主要講述誕生於1930年代,一個台灣超現實主義文學團體「風車詩社」的故事,除了闡述大時代下其文學創作及美學意義外,當中楊熾昌(筆名水蔭萍)、李張瑞(筆名利野倉)、張良典(筆名丘英二)等成員,也先後成為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下人權受到迫害的犧牲者,片中以他們的故事為基點,藉此回顧及反思台灣在日治時期至戒嚴統治期間面對交錯的政治背景及歷史現實。
側看2018年的人權教師研習營,講述者的認真帶入、參與者的眼神專注,那反映出的回饋,工作人員已感到心滿意足。希冀明年我們能夠持續舉辦人權教育相關活動,當中除了二二八事件議題的講述外,也將安排更多元與人權、轉型正義有關的研究課題。此外,在目前仍在「不斷趕課、分數至上」的教學環境裡,希望除了透過課程講座、展館導覽及影片欣賞等多種不同的活動方式之外,也能帶著老師朋友們走出戶外參訪人權景點,讓我們一同真實感受、踏實著這場人權之路!(文/游淑如)

11月11日下午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戶外庭園所舉辦的「台灣歌謠音樂祭.草地音樂會」,台上正由紀露霞老師所演唱〈望你早歸〉。

已高齡91歲「人間國寶」的文夏老師與妻子文香,演唱許多1960年代、跨世代的共同記憶的台語流行歌曲。

民眾對於音樂會中演出曲目歌詞與台灣歷史背景相關論述,相當認真地研讀。

現場超過700位民眾熱情參加。
11月11日午後,小至2歲、多至98歲,超過700位民眾,頂著秋老虎時節的艷陽,在紀念館戶外庭園草地上,參加本會及寶島聯播網合作的「台灣歌謠音樂祭.草地音樂會」。
本會董事長在開場致詞時表示,1947年之所以發生二二八事件,文化差距是相當重要的因素,這次音樂會就是要與大家分享,從1930年代進步的台灣社會,到1960年代白色恐怖的禁歌時期,由從歌詞中看出時代環境下的輪廓及流變。音樂會從開場〈台北音頭〉的樂音,將民眾帶回至1930年初、有著台灣神社、明治橋及三線道的台北城時空,接續由歌手演唱1930年代代表歌曲如〈桃花泣血記〉及〈跳舞時代〉等,並穿插原聲音檔的導聆,讓民眾認識當時紅星純純及秀鑾的歌仔調唱腔。而當紀露霞老師以原音重現1940年代戰後代表歌曲、禁歌之一的〈望你早歸〉之際,全場一片寧靜,專注聆聽紀老師句句扣入心弦的歌聲,串起三個世代,串起台灣從戰後、二二八事件、戒嚴時期到近代黑名單及黨外運動等等台灣追求民主歷程的共同記憶。
下半場多首「社會寫實歌」如〈燒肉粽〉、〈港都夜雨〉及〈孝女的願望〉,深刻描述戰後台灣社會困苦的狀況,而活動壓軸為「人間國寶」、已高齡91歲的文夏老師及文香老師,演唱1950~1960年代多首屬於大家共同記憶的代表台語歌曲,如〈漂浪之女〉及日本翻譯歌〈街後人生〉、〈悲戀的公路〉及〈黃昏的故鄉〉,不少民眾聽到文夏老師一唱出〈黃昏的故鄉〉,想起時代裡的記憶,不禁潸然淚下。現場許多超過90歲的阿公阿嬤拄著拐杖乘著輪椅,看到他們年輕時的「天王偶像」,不僅熱情歡呼舉起相機留影,主持人Bingo及邵大倫還特別邀請93歲高齡的阿嬤上台與文夏老師合照,相當溫馨感人。活動在安可曲〈媽媽請你也保重〉的全場大合唱中劃下句點,結束這場以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來認識1930~1960年代這段台灣政權最動盪的時代。(文/陳文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