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出版品

二二八通訊/2019年3月號

董事長的話――年度工作的回顧與展望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薛化元 董事長
quarterly_201903_01.jpg

二二八事件發生已經七十二週年,而基金會自成立以後,除了受難者及家屬的補償/賠償、撫慰之外,二二八事件真相的調查、研究,責任歸屬的探究,以及目前積極展開的真相調查與轉型正義研究,都是基金會目前的重要工作。感謝內政部、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以及促轉會的協助,使基金會的工作可以更順利的進行。

在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國史館、國家檔案局蒐集整理的檔案及相關史料基礎上,基金會去年積極展開二二八事件可能受難者的清查工作。這是基金會回應社會 期待,主動積極整理查對二二八受難者的重要工作,也是二二八真相調查的重要一部份。過去政府和本基金會常常被誤解只 賠償台籍受難者,這一方面是因為事件發生後不久,1947年當年政府就針對公務員及其眷屬在事件中遭到的損失做了救濟和補償,另一方面,雖然基金會對遭到公權力侵害的外省籍受難者做了賠償,但沒有受到注意。經過清查、公佈的可能受難者名單中,也有一些外省籍人士在內。一個威權政府鎮壓人民,基本上不會有籍貫的選擇,而是以統治者是否視其為潛在威脅而定。而在無分別的掃射或是槍擊時,更 不可能做差別處理。如果注意到整體受難者的出身,這樣應該更能呈現受難者的群像。

另一方面,基金會也積極進行史料、檔案的蒐集、整理工作,包括受難者本人的資料、記錄,而在今年即將出版受難者本人的回憶錄,針對受難者本人口訪也將再次展開。口述歷史或是回憶錄,基本上是記錄當事人事後對於過去歷史事件的記憶與評價,因此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或是事後回憶,對於歷史的認識也會有所不同。實際上,連檔案也是一樣,有其特定的角度和觀點。站在基金會的立場,盡量蒐集、保存相關的資料,是提供未來進一步研究的重要工作。而基金會去年也主辦、合辦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出版研究的成果。

至於大家關心進行中的「二二八事件 轉型正義報告稿」,這是在過去行政院 二二八事件調查研究、基金會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推動。在去年完成期中報告,未來除了經過學術審查、修正出版之外,也將與促轉會合作,提供促轉會作為轉型正義報告的參考。當然,對二二八事件而言,「二二八事件轉型正義報告稿」的完成、出版只是轉型正義重要的一步,而不是轉型正義的完成。因為歷史真相的探討、責任的釐清,乃至於更重要的——記取歷史的教訓,避免悲劇再發生,是必須持續展開的工作。

對此,二二八基金會也會繼續努力,在歷史的基礎上,提供台灣全體住民建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元素。只有面對歷史,才能記取歷史教訓,凝聚捍衛台灣主體性的共識,不要讓違反自由、民主、人權統治體制再出現在台灣。

執行長的話---三月大水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楊振隆 執行長
quarterly_201903_02.jpg

1947年的3月8日下午,中國來的國府軍從基隆開始進行掃蕩鎮壓的軍事行動以後,二二八事件便進入大屠殺的階段。那年的春天,台灣島上瀰漫一片腥風血雨,基隆港的隼鷹哀嚎、杜鵑啼血,人民的心中充滿陰霾,滿眼更是驚恐,見不到冬盡春暖的喜悅也見不到花開的繽紛。而從北到南,軍人的鐵蹄響徹雲霄,百姓生命懸 於一線之間,財產頓時化為烏有。

那一場台灣近代史上最慘痛的悲劇讓 台灣人的社會精英斷層,社會活力大幅衰退,政治上更是眼盲、心盲,而噤聲四十 年至今依然餘悸猶存……,孰令致之?但是,三月大屠殺的元凶,卻仍然宛如神明般地被供奉在巨大的殿堂中俯視曾經被他蹂躪過的人民與土地,也彷彿在嘲笑這個社會的正直與公義,因此,72年後的現在,我們的心仍在淌血,我們的傷口仍未癒合。但是,我們仍然相信光明總會來臨,轉型正義的實踐終會解決這些難題,我們祈望二二八的英靈能夠庇佑台灣繼續走正道之路。

2019年真相.尊嚴.齊力再向前──二二八事件72週年中樞紀念儀式

quarterly_201903_04.jpg

受難者王富之家屬王梅花女士(右一)、 蘇柏豪先生(中)

quarterly_201903_05.jpg

受難者許金水之家屬許春生先生

quarterly_201903_06.jpg

受難者張木火之家屬 張宣彥先生(右一)

quarterly_201903_07.jpg

受難者曾琳土之家屬曾禎禮先生(右一)、徐寶珠女 士(右三)

quarterly_201903_08.jpg

蔡英文總統致詞

quarterly_201903_10.jpg

薛化元與會貴賓一同為二二八受難者英靈默禱。致詞

quarterly_201903_11.jpg

紀念表演節目邀請到生祥樂團中的林生祥及大竹研演唱「有無」及「百年追求」二首曲目。

quarterly_201903_12.jpg

蔡英文總統致詞

quarterly_201903_09.jpg

薛化元董事長致詞

二二八事件72週年中樞紀念儀式於2月28日下午2時20分,假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二二八紀念碑前舉行。總統蔡英文親臨參加,除二二八受難者本人林有義先生及鄭炳南先生、二二八家屬、基隆市二二八公義和平協會成員、 2019年海外二二八遺屬返鄉團及基金 會薛化元董事長、林黎彩董事、周振才 董事、江榮森董事、歐陽煇美董事、許文堂董事出席外,尚包括行政院長蘇貞昌、臺北市長柯文哲、總統府資政姚嘉文、內政部長徐國勇、文化部長鄭麗君、教育部林騰蛟次長、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代理主任委員楊翠、國家人權博物館副館長張嬋娟、臺灣國家聯盟總召吳樹民、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館長蕭明治、立法委員尤美女等政府、民意及人權團體代表出席,暨有德國國會友臺小組訪問團、韓國5‧18紀念財團、韓國4‧3和平財團、韓國4‧3遺族會及臺灣二二八沖繩會等國際人權相關團體出席活動。

今年中樞紀念儀式Slogan設定為「真相‧尊嚴‧齊力再向前」,透過以兼容 暖寒色系的細膩配色,水色象徵傷痛,成為伸張正義的意志,茶色象徵幽澀,成為傳承苦難歷史的責任,以代表「正義、尊嚴、希望」的百合花,在淡雅與濃麗之間蔓延綻放及雙圓相互交融凝聚 而成的光點,象徵臺灣人民的團結,將在歷史教訓中成長,在主體價值中向前 邁進的主視覺設計互相呼應並緊密結合。

儀式開始由故鄉室內小提琴首席張士芃博士演奏巴赫G小調第一號無伴奏小 提琴奏鳴曲,向二二八受難英靈獻樂,全體站立默哀悼念,再由蔡總統獻上花圈向二二八受難英靈行三鞠躬禮致敬。隨後由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臺北市長 柯文哲、二二八受難者檢察官王育霖先生之子王克雄先生致詞。最後由總統致 詞並頒贈回復名譽證書予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王富、許金水、張木火(申請人張俊彥於申請期間往生,由胞弟張宣彥代表授頒)、曾琳土等4人之家屬,隨後讓所有來賓手持百合花至二二八紀念碑前向所有二二八受難英靈致敬中圓滿禮成。

儀式中的紀念音樂表演,基金會特 別邀請生祥樂隊以月琴獨特的音色演唱「有無」及「百年追求」兩首歌曲,由主唱林生祥先生溫潤的歌聲帶領現場來賓沉浸在歌曲的意涵:「人活在世上,有好多的怨、會遇到數不清的不公不義,但到最後,希望看到的,不只有悲傷。」及「臺灣人民追求民主,前人為了更自由、民主、公義的基本權利,不惜付上血淚甚至生命的代價,這些都應該時刻被重新提醒、紀念,希望我們在民主進步的路上不會迷失,持續前行」。

蔡總統在儀式中致詞時表示,促進轉型正義必須把握時間,「時間是轉型正 義最大的敵人,我們努力的同時,前輩正在凋零。」她舉例「二七部隊」的黃金島先生,在有罪判決公告撤銷的90多天後離世,以及獲頒回復名譽證書之張木火先生,為他提出申請的交大前校長張俊彥先生,已於去年辭世,未能夠等到今天。並指出,面對過去的威權統治,是每一個經過民主化的國家,都必須處理的課題,推動轉型正義的目標,就是要讓每一位生活在臺灣的人民,每一天都可以安心生活,可以自由閱讀、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可以一起打造更美好的民主社會。

本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致詞時表示,特別感謝內政部、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以及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協助,使基金會的工作得以更順利的進行。並在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史館、國家檔案局所蒐集整理的檔案及相關的史料基礎上,基金會從去年開始積極展開二二八事件可能受難者名單清查工作,預計下個月公布第二波名單,名單中有部分外省籍人士在內,期望透過名單公布讓整個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的群像,更完整呈現。此外,今年將出版受難者本人的回憶錄,並持續進行於去年底完成期中報告的二二八事件轉型正義報告稿修正及出版。基金會將持續進行二二八事件真相的調查工作及責任的探究,以記取歷史教訓,避免悲劇再發生。

二二八事件72週年中樞紀念儀式在肅穆莊重的氛圍中完成,二二八事件發生雖 然已經72年,二二八受難者及家屬已逐漸凋零,但是我們必須面對二二八事件才能記取歷史的教訓、凝聚捍衛台灣主體性的共識,不要讓違反自由民主人權的統治體制再出現在台灣。(文/陳雅真)

228 各地紀念活動

quarterly_201903_13.jpg

南投縣228關懷協會舉辦才藝表演音樂會和平紀念活動,於3月9 日(六)在竹山舉行。

quarterly_201903_14.jpg

紀念會中為到場二二八受難的家屬一一獻花致意。

quarterly_201903_15.jpg

南投縣228關懷協會舉辦才藝表演音樂會和平紀念活動 贈花給98歲張秋琳先生的夫人

quarterly_201903_16.jpg

南投縣228關懷協會舉辦才藝表演音樂會和平紀念活動 贈花給101歲的林庶煌醫師夫人林邱金治

quarterly_201903_17.jpg

南投縣228關懷協會舉辦才藝表演音樂會和平紀念活動 贈花給林才壽老先生

quarterly_201903_18.jpg

2019二二八事件72周年嘉義地區檔案史料特展 獻花儀式

quarterly_201903_19.jpg

2019二二八事件72周年嘉義地區檔案史料特展 來賓默哀

quarterly_201903_20.jpg

高雄 紀念228 72週年 228大無畏音樂祭 大合照

quarterly_201903_22.jpg

高雄 紀念228 72週年 228大無畏音樂祭 與會來賓合唱

image.png

台東縣二二八事件關懷協會228追思音樂會活動 與會來賓合照

南投縣228關懷協會舉辦─才藝表演音樂會和平紀念活動

南投縣228關懷協會於3月9日假竹山鎮公所禮堂,邀鎮內民眾社團以才藝表演及音樂會方式,舉辦一年一度該會二二八和平紀念活動,邀請陳東睦鎮長等貴賓,為到場二二八受難的家屬一一獻花致意;中午並準備跟二二八有相當故事背景的魷魚糜,讓大家充作午餐,由於廣邀鎮內民眾等,致吸引4、5百人踴參,熱鬧滾滾。(文/陳伯三理事長)

2019二二八事件72周年─嘉義地區檔案史料特展

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財團法人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所主辦二二八事件72週年嘉義地區檔案史料特展,於2月27日在嘉義市二二八紀念館正式開幕展出。 本次展覽主要目的是讓參觀民眾瞭解二二八事件實際有列冊的傷亡名單及可能受難者名單,並對於二二八事件有較新的認識與觀感。(文/江榮森理事長)

在受難者、家屬及各協會的支持及鼓勵下,各場次之家屬聯誼活動陸續辦理結束,本會期盼藉由各地家屬聯誼活動的辦理,一則撫慰受難者及家屬心靈,強化基金會與受難者、家屬間的互動,二則持續宣導基金會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未來營運方向,讓大家更為清楚本會的運作及目標。

高雄市二二八關懷協會─2019年二二八事件72週年音樂追思會紀念活動

3月6日上午10時,高雄市二二八關懷協會和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合辦,在高雄市歷史博物館二樓舉行二二八大無畏音樂祭。首先王文宏理事長致詞,再由林黎彩受難者家屬代表致詞,默哀一分鐘後,司儀宣講,愛沙尼亞「歌唱革命」VS 台灣「二二八紀念音樂會」的省思。接著王明哲老師、高英傑老師演唱。再來楊振隆執行長、李慧生理事和遺屬一起合唱「爸爸」。在遺族合唱「阿母的手」後,以王文宏理事長為代表,引領貴賓人手一支百合花,現場獻花。最後大合照,禮成。(文/王文宏理事長)

台東縣二二八事件關懷協會─二二八追思音樂會活動

為追思二二八英靈與撫慰受難者家屬心靈,並期望將傷痛昇華為和解與包容的力量,本會與台東縣二二八事件關懷協會共同於2月28日上午假台東更生教會辦理「二二八追思音樂會」,現場約200人參與,由Amis旮亙樂團等原住民及教會團體擔綱演出,後並進行唱詩、祈禱等活動,場面肅穆溫馨。(文/編輯部)

為何二二八平反30年還走不完?一生傾聽受難家屬心聲 精神科醫師一句話道破台灣社會最大弊病──
真人圖書館 那年我們選擇的這條路:1987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

quarterly_201903_24.jpg

1987年2月13日,海內外台灣人各界團體聯合組成「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當時由陳永興(左二)擔任會長,李勝雄(右二)任副會長,及積極參與各地街頭行動的林宗正牧師(右一),一同出席2月17日真人圖書館講座活動,並邀請當時擔任秘書長鄭南榕先生之胞弟、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鄭清華(左一)先生,擔任此場講座引言人。

quarterly_201903_25.jpg

此場真人圖書館活動特別邀集的1987年二二八平反運動的要角共同參與,並由本會薛化元董事長開場致詞,特別強調幾位在二二八平反運動上的重要性,也展望未來轉型正義的目標。

quarterly_201903_26.jpg

活動尾聲,主講人與參與貴賓一同合影留念。

quarterly_201903_27.jpg

講演中同步投影1987年二二八和平日運動時所記載的平面及動態影像,讓參與民眾更能了解當年二二八平反運動的實際情形。

每當轉型正義議題登上新聞版面,總有部份輿論質疑「為何現在還在吵二二八」,而17日下午,從30多年前戒嚴時期便開始打破禁忌、開啟台灣第一場二二八紀念活動、被鄭南榕胞弟鄭清華尊稱為「三賢者」的精神科醫師陳永興、律師李勝雄、牧師林宗正現身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演講,在這群一做30年的民主運動者看來,二二八平反當然還無法結束,更不表示轉型正義工程夠了,至於為何如此,在陳永興看來或許問題正出在台灣人面對歷史的心態──「台灣社會和稀泥、不追求是非正義、得過且過而且很鄉愿,『過去就好啦』、『和諧啦』,這些都是縱容其他人妨害對轉型正義的工作!」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血腥鎮壓事件,其後戒嚴開始,在白色恐怖陰影下台灣人長達40年無法公開談論二二八,直到1987年外省籍二代黨外人士、《自由時代》雜誌創辦人鄭南榕拜會時任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陳永興,才串聯李勝雄、林宗正等發起首波21場公開紀念活動,受難家屬往後也才敢把傷口說出口。

二二八過後40年 家屬才敢談傷口

隨後30年過去,立院2017年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促轉會也於2018年5月正式掛牌上路,只是在轉型正義之中的二二八議題開第一槍之陳永興等人看來,民間社會與政府都還做得不夠;演講中,陳永興等人除了回顧1987秘辛以外,談更多的是對轉型正義、台灣民主的憂慮,這條他們走了30年的路,還待台灣社會接棒。對於二二八受難者而言,傷痛沒那麼容易過去。律師李勝雄說,其實家屬每一次出來談都可能是二度傷害,例如二二八受難者牧師之一蕭朝金屍體被發現時全身刀傷、耳鼻下體都被割掉,也有受難者的女兒在學校被說是「惡毒的下一代」受盡歧視,而最痛的還是:「家裡人無緣無故給人抓去,屍體有的不見,有的看到屍體滿身傷痕,這你做他家屬情何以堪?」李勝雄說,有些受害者會覺得仇恨像一把刀插在心口上,想一次插一次,所以有人會對母親說:「你這刀該拔出來,你該赦免他們,雖然他不一定有悔改。」只是陳永興也說:「我不是受難者的家屬,我沒資格替他們說要寬恕和平。」

用國家預算賠償 受害家屬認「文不對題」

陳永興坦言,有的家屬到現在都還無法放下,「這把刀到現在都還沒辦法拔出來」,例如用國家預算進行賠償,家屬覺得「文不對題」:「他們覺得這不對,這是國民黨當時的政權、當時做不對事情的人應該負責,所以對不當黨產的追討他們有很不同的想法,要把不當黨產要回來處理這事⋯⋯」甚至1987年開始推動和平日活動時,也有家屬對陳永興抗議:「你們講什麼『和平』促進會?我們不要『和平』,血債血還,你沒資格說『和平』!」在陳永興看來,所謂「和平」確實該有個重要前提,就是先有公義、加害者先負起責任,社會才能和解、和諧:「若做不對事情的人都不會負責,甚至共犯結構繼續存在,我覺得社會公義是很困難⋯⋯」

轉型正義為何困難?「共犯結構還在我們政府裡」

陳永興嘆如今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受難者雖然可以申請賠償,紀念碑、紀念館也都有了、恢復受難者名譽跟安慰家屬好像都做到了,但以轉型正義角度來看,政府還做得不夠,加害者都還沒出來:「說蔣介石要負責,但他一個人有辦法抓這麼多人、殺這麼多人嗎?他還有一幫凶手、共犯結構,這些人在台灣情治單位、司法單位都還在,加害者責任到今天並沒有追究──我們台灣轉型正義為何這麼困難?因為共犯結構都還在我們政府裡!」

在陳永興看來,「共犯結構」無法清理的問題也跟台灣人心態有關:「台灣社會和稀泥、不追求是非正義、得過且過而且很鄉愿,『過去就好啦』、『和諧啦』,這些都是縱容其他人妨害對轉型正義的工作!所以我們居然看到一個統促黨的人去給文化部長搧耳光(指藝人鄭惠中攻擊文化部長鄭麗君事件)──她講話比民進黨立委、比小英總統都還大聲耶!」

「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這要讓台灣人搞清楚──不要說蔣介石是民族救星、還給人膜拜,那這社會還有是非嗎?身為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推動者,我覺得這運動還未完成⋯⋯」這是陳永興看到的第一個問題。

1987年推動平反運動時,陳永興說很多朋友警告他可能會被逮捕,而當年每辦二二八演講之後必定接遊行,也是被鎮暴部隊打得頭破血流;陳永興說,他想過那時若是真的衝破包圍的話鎮暴部隊會不會開槍,若是開槍的話恐怕就要發生第二次二二八事件了,隨後陳永興話鋒一轉:「台灣還會不會發生二二八事件?我不保證不會,中國若來統治台灣可能還會再發生二二八,我們不能接受獨裁、不自由、不公義,台灣人會不會起來反抗?」

對於台灣是否還會再次出現像二二八一樣的悲劇,陳永興認為,或許過去二二八事件已經給了台灣人很大的教訓;當時由台籍菁英組成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除了被冤殺的,更多是被騙去的:「陳儀假裝要答應他們(和平談判)要求,結果密報蔣介石派兵來,他密函說這是叛亂,蔣介石就格殺勿論、不分青紅皂白,抓人也是把台灣最優秀的英才一網打盡⋯⋯那時群龍無首,很多都是台灣民間意見領袖,有醫師、教授、學者、文化界的人、媒體、銀行家、企業家,這些人對政治可能都不了解⋯⋯」

陳永興:誤信「和平談判」是許多二二八菁英的死因,台灣還要相信「和平協議」嗎

因為誤信「和平談判」的可能性而喪命,這是二二八事件許多菁英魂斷槍下的遠因,來到目前台灣與中國局勢上,陳永興覺得台灣人也應看清「和平」的謊言了:「我們今天不能再說對中國人不了解、對中共政權不了解──中共政權怎麼對付新疆維吾爾族的?我們還要相信別人的白賊話嗎?」

「現在台灣社會還有追求『和平協議』的,我們會跟前輩一樣面對一樣的挑戰,但我們不能再面對一次失敗!」陳永興說。民主危機,這是第二個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文化反省。陳永興說,其實全世界民族都有被屠殺經驗、一樣的痛苦,猶太人甚至差點被滅絕種族,但如今猶太人以自身歷史為題材拍出電影、音樂讓世界反省,這是台灣欠缺的:「我覺得這部份台灣很欠缺,台灣的藝術家,你說電影,就拍一個不知道算不算二二八的電影《悲情城市》、擦個邊球、就這樣從邊閃過!」

接觸過無數受難者,陳永興說其實每個受難者的故事都可以拍成最感人的小說跟電影,那是幾千個說不完的故事──在這之中,有受難者家屬女性的力量、母親的力量、飽受歧視與監視的委屈、政治犯出獄後在社會重新站起來的力量,這些都是台灣歷史深刻之處。

而鄭南榕的胞弟鄭清華也說,目前創作資源大部份在政府部門,預算由政府分配,這其實不是好事,代表創作的資源沒有在民間;在鄭清華看來「創作」是一個很基層的社會運動,而鄭南榕基金會今年設計的「自由之路」活動便是希望團結民間創作資源。

此外,鄭清華也說自己日前出席促轉會業務報告建議時,也提醒促轉會:「別忘記受難者與家屬是被人歧視的,有一些無形的人因為這事件,他的心理需要治療。」目前促轉會第四組業務即包括對受難者與家屬的心靈療癒,但鄭清華提醒,社會也應先建立一個價值觀:「要接受心理治療的人,他跟你感冒看醫生是一樣的,千萬不要看不起這些人,他的病因不是自己的,是歷史來的,尤其這些都是我們的同胞,要給他更多的支持。」

「我們紀念二二八,下一代應該知道台灣發生二二八是怎樣的歷史,國定假日當然可以放假、可以玩,但要知道這意義。」李勝雄如此說;在李勝雄看來,人生雖然要追求快樂,但也不只是自己快樂,也可以為他人多做一點事情,關懷受難者家屬便是其一,也是他之所以走上平反運動的原因。

讓加害者現身、讓受難者家屬得到真相、心靈得到療癒,社會也記憶住這段歷史,成為文化的底蘊──走了30年的平反運動,陳永興等人雖年事已高但仍會繼續走下去,只是陳永興也強調:「以後會怎樣,就是你們年輕人的事了。」(本文轉載自風傳媒/撰稿:謝孟穎 採訪中心記者)

熙來人往的火車站,二二八事件中的殺戮戰場……
悲情車站.二二八 特展開幕

quarterly_201903_33.jpg

嘉義車站受難者潘木枝之子潘信行(左起)、八堵車站副站長蘇水木之子蘇豐富、八堵車站站長李丹修之子李文卿與高雄受難者林界之女林黎彩一同出席,解 開鐵鍊枷鎖,為「悲情車站.二二八」特展開幕。

由本會柳照遠副執行長總籌劃之「悲情車站‧二二八」特展,自2月24日至7月28日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二樓南翼展區展出,本展從車站角度切入,以八堵、嘉義及高雄等三個車站及周邊環境所發生的事件為主題,說明該地二二八事件發生的經過,透過文獻、圖像以及圍繞他們的口述故事,讓歷史的面貌更加清晰。24日下午舉行開幕式,邀請到受難者家屬、八堵車站站長李丹修之子李文卿、八堵車站副站長蘇水木之子蘇豐富、嘉義車站受難者潘木枝之子潘信行及高雄受難者林界之女林黎彩一同出席,解開鐵鍊、枷鎖,象徵展覽正式開幕。

八堵車站大屠殺

1947年3月1日,因官兵乘車不守法,引起其他民眾不滿而當場產生衝突,八堵車站站長李丹修等人員曾協助遭群眾毆打受傷的官兵離開衝突現場。3月11日澳底砲臺臺長史國華率領士兵包圍八堵車站,當場殺害5名站員,並押走站長李丹修、副站長蘇水木等衝突當日相關站員,至今生死未明。失蹤受難者蘇水木之子蘇豐富回憶說,那年他14歲,下課回家聽到爸爸被抓走,他跑到車站去,事情都結束了,火車站一切如常,「老爸就是不見了,所有員工也都抓光了」,也沒人知道發生什麼事,也沒得查,哪裡有消息就往哪裡去。當時有些人出來基隆街上晃,遇到兵講話也聽不懂,就被抓走,手被用鐵線綁著就扔進基隆海,「每天都有人浮起來」,聽到有人浮起來,家裡人就趕緊找人去看,「完全沒消息(指父親),那時很淒慘,講不完!」。

嘉義車站公開槍決

二二八緝菸事件後,學生於嘉義車站噴水池前號召市民群起抗爭,致國軍對嘉義砲擊、地方陷入混亂,地方仕紳如陳澄波、潘木枝等組成處委會盼能維持秩序,民兵則為了阻止鎮壓攻擊各軍事駐點、將國軍圍困於水上機場,而在基隆大屠殺消息傳開後,處委會代表希望能與國軍談判,未料3月11日,軍隊是以槍口迎接使者,刑求多日後於嘉義車站前分3批共18人公開槍決。受難者潘木枝之子潘信行在致詞中表示:「歷史可以寬恕,但不能忘記!我們家屬每年這時候都很痛苦,但願意跟大家講,我們就是希望台灣不要再發生一次二二八,我們就是希望歷史記憶可以傳承。」

高雄車站大屠殺

2月27日臺北因緝私菸而引發事件後,3月2日事件蔓延至嘉義,高雄社會人心惶惶。3月6日高雄要塞司令部中將司令彭孟緝,主觀認定事件為共黨匪諜陰謀作亂,要求民間的和平談判代表凃光明、范滄榕、林界及李佛續等人至壽山,進行誘捕並扣押,並下令國府軍以突襲的方式,兵分三路進入市區鎮壓,目標為市政府、高雄車站及憲兵部隊。民眾聽聞軍隊要來,紛紛躲入月臺間的地下道裡,國府軍將地下道兩端出入口封住,進行盲目射殺及丟擲手榴彈,火車站的乘客及行人也遭受波及死亡,高雄車站成為殺戮戰場。受難者林界之女林黎彩證言,軍隊到高雄車頭以後把所有人趕去地下道,一名見證者說屠殺後「經過地下道都是血,一直滴」。

國民政府於1947年1月1日公布《中華民國憲法》,揭示保障人權之意旨,詎料二個月後,在臺灣發生慘絕人寰的二二八大屠殺,成為國府行將進入憲政時期的最大污點,對照當年憲法條文的規定,著實無比諷刺。二二八事件距今已經超過70年,解嚴也超過30年,整個臺灣社會的傷痕,盼望透過事實的陳述,能使我們的未來不再留冤屈的血,從歷史的教訓中尋求繼續前進的勇氣。(文/陳文恬)

國與國之間的人權交流

quarterly_201903_28.jpg

德國國會友臺小組成員參加二二八事件中樞紀念儀式

quarterly_201903_29.jpg

臺韓就各自會務狀況進行交流。

quarterly_201903_30.jpg

韓國人權團體代表觀看本館常態展展示

quarterly_201903_31.jpg

韓國人權團體代表團於二二八碑文前獻花致意

濟州4.3和平基金會、濟州4.3犧牲者遺族會與5.18紀念基金會受本會邀請,於二二八事件72週年期間來訪臺灣,共同追悼二二八受難者,並分享各自會務現況,盼望未來能有更緊密的合作與交流。

此次韓國人權團體代表團包含濟州4.3和平基金會理事長梁祚勳、理事徐仲錫、廉美炅、5.18紀念基金會理事長李哲佑、濟州4.3犧牲者遺族會會長宋承文和前代理會長吳任鍾、外務副會長吳承益等人,他們來臺期間造訪了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由楊振隆館長親自接待,雙方並對目前的會務狀況進行了交流與分享,期望能有更進一步的合作。

濟州4.3和平基金會預定今年6月於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濟州4.3 UN人權研討會」,從聯合國的高度探討人權問題,並透過4.3受害者的證詞,重新審視濟州4.3的歷史真相。濟州4.3和平基金會也邀請本會擔任協辦單位,共同為世界人權發聲。

濟州4.3犧牲者遺族會代表繼去年來臺後,此次再度訪臺,並帶來「合作備忘錄」的底稿,交予臺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潘信行,希望能與臺灣二二八受難家屬們有進一步的合作,雙方並就未來的相互交流、業務支援與資訊共享等初步達成了共識。

5.18紀念基金會近日則忙於處理韓國國內保守派對於光州民主化運動的歷史扭曲與詆毀,原定於去年9月就應開始運作的「5.18真相查明調查委員會」,因保守勢力的刻意杯葛,致使該委員會迄今仍毫無進展,嚴重影響到韓國轉型正義的推動。對照前一陣子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和平柱遭破壞之事,可見兩國的保守勢力正無所不用其極地製造對立,令人不勝唏噓。

韓國人權團體代表團2月28日參與二二八事件72週年中樞紀念儀式,對於總統蔡英文於致詞中提及:「面對過去的威權統治,是每一個經過民主化的國家,都必須處理的課題。」、「轉型正義的存在,就是為了真正撫平創傷,提醒我們曾經傷痛,切莫再犯下同樣的錯誤。」深具同感,也期望臺韓兩國在轉型正義的推動上,能夠在全民的共識基礎下,堅定向前邁進。

除了韓國人權團體代表團之外,德國國會友臺小組主席魏爾胥(Klaus-Peter Willsch)議員、副主席索姆斯(Dr. Hermann Otto Solms)議員及德立戈茲(Ekin Deligöz)議員、柯彭(JensKoeppen) 議員及李習雍(FrancoLiccione)高專一行亦出席參加了二二八事件中樞紀念儀式。德國在轉型正義上的努力一直是臺灣學習的目標,德國國會友臺小組能於二二八事件72週年紀念期間到訪,除顯示德國關心臺灣的二二八歷史與轉型正義外,亦期許臺德未來雙方能有更多元的合作。(文/鄭乃瑋)

從畫作認識二二八 期待台灣的和解共生
偉大而美好的種籽:重繪二二八 看見人民迸發的力量創作畫展 開幕式

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潘信行(左二)、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長楊振隆(左三)、本展創作者TsengFeng(左四)、本展專欄撰文者曾立維老師(右四)、前衛出版社林君亭副社長(右三)及知名插畫家氫酸鉀(右二),共同出席本展開幕式暨畫冊新書發表會

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及前衛出版社共同主辦之特展「偉大而美好的種籽:重繪二二八看見人民迸發的力量創作畫展」開幕式,於2月24日上午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三樓藝文空間舉行,邀請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執行長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長楊振隆、前衛出版社副社長林君亭、二二八受難者家屬代表潘信行、知名插畫家氫酸鉀,偕同創作者Tseng Feng,與畫展同名新書中歷史文本撰文者政大歷史所博士曾立維到場。

楊振隆館長在致詞中表示,戰後國民政府設立「台灣省參議會」,就是使用本場館做為辦公與開會場所。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之時,30名省參議員中,有王添灯被捕喪生、林連宗失蹤,及林日高、馬有岳受到拘禁等事實,這裡正是見證二二八事件的重要歷史現場,在此舉辦意義格外重大,也支持以不同的創作形式來傳達二二八事件在台灣歷史上的重要性。

藝術家Tseng Feng則感性表示,企劃緣起於2018年,作者與友人共同規劃如何用繪畫的專長來紀念二二八事件,於是挑戰一天一插畫、不限表現手法的形式,上傳至社群網站後加上標籤,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二二八系列活動,意外在網路上掀起論戰、討論。促使她去閱讀許多過去未曾接觸過的歷史書籍、檔案,瞭解並認識這些被遺忘的、但在當時其實是為了台灣挺身而出的受害者們。為畫作內容專欄撰文的曾立維老師也提及,如果不是念歷史系時接觸到一些史料而後深入探究,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社會其實仍是相對模糊、亟需被認識的歷史事件,期盼藉由畫展讓更多人願意接觸這個議題。

潘信行先生父親、嘉義車站殉難者潘木枝的故事,也被Tseng Feng選為定格場景之一。二二八事件爆發幾天後,烽火來到嘉義,當時潘木枝也曾經到收容外省人的公會堂,為他們免費看病。而另一方面由知識份子所組成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則是希望以溫和協商的方式和政府談和,於是1947年3月11日派了12個人作為談判代表,潘木枝也是其中一人。當他們前往水上機場和國民軍政府開會時,一行人卻被政府認定為叛亂分子而被監禁,最終槍斃於嘉義火車站前。

同時參與開幕式的知名插畫家氫酸鉀及前衛出版社副社長林君亭,本身就常面對台灣社會不同群體因為主觀意識、對歷史的認知不同而引發的論戰與衝突,因此更加期盼著,透過柔性的畫展、易讀而深入的畫冊出版後,能使「二二八和平紀念日」更有意義,台灣整體彼此更加瞭解而後共生和解。(文/陳文恬)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Tel  02-23326228

Fax 02-23396228

100052臺北市南海路54號

No.54,Nanhai road,Taipei City 100052,Taiwan

  • Facebook
  • Youtube
  • Line

© 2024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