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出版品

二二八通訊/2017年12月號

董事長的話---正視檔案開放的可能問題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薛化元 董事長
image.png

二二八基金會成立之後,有關真相調查就是基金會重要的任務,而真相的調查基本上就是透過檔案史料來釐清歷史的事實,進而可以作為探討責任歸屬、促進轉型正義的目的,但是,在檔案及資料的開放過程中,必須注意到人權價值內在、潛在的衝突以及如何化解,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隱私權和知的權利。

在涉及公益的部分,基本上過去的法規已經規定是不受到相關開放的限制,但是,在實務見解上,對於公益考量開放的例外規定,在實務上難以要求由公務人員做出有觸法爭議的判斷,而公務人員也常常抱持比較保留的態度,如此自然對於檔案的開放造成一定的限制。為了解決此一檔案開放的困難,近來立法院及政府相關部門正在推動「政治檔案法草案」的立法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開放有關加害人個資不受相關法律保障的明確規定,此舉對促進轉型正義而言,當然有相當大的幫助,不過在另一方面針對受害人個資的保護,或是隱私權的保護也相對受到重視,目前的部分草案中對於受害人個資的保護,甚至於比目前的「個資法」還要更為嚴格。

其中針對受害人的個資保護部分,究竟要保護到何種程度,既能兼顧到檔案開放及保障個資的雙重目的,就此而言,政府可以有兩個選擇:首先,就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至少數以千計的歷史專業及人權專業的學者,或是工作人員主動檢視相關的檔案內容,進而提出相關的報告,並能連絡相關受難人或者其家屬;其次,則是必須考慮在政府無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狀況下,目前檔案開放所面對的障礙與困境。根據瞭解,目前在檔案開放的實務過程中,由於檔案數量過多,往往連受害者是否已經過世、是否受個資保障都不是目前檔管單位能力所能負荷,可以預期的是,在推動白色恐怖或228的轉型正義的過程中,隨著檔案的大量累積相關的個資問題將更為複雜。茲舉一例如下,如過去白色恐怖的受難者雷震先生,他已經過世而子嗣成員甚多,散居各大洲,如果根據目前部分草案的規定,檔案開放的要件,未來必須取得其家屬的同意,則勢必在實務上幾乎完全不可行,而如此檔案既無法開放,政府又無法投入足夠的人力來進行全面性的考察,則自然有礙於整個歷史真相的探究,而造成轉型正義的障礙。

再舉一例,228基金會在過去已經賠償了2千3百多件的案件,不過,可能為數多達數倍的受難者不僅沒有來申請賠償恢復名譽,甚至連他的家屬都無法知悉他是否是受難者。基金會曾經找案例進行的實務運作,取得九個基本上具備相關資訊的受難者進行歷史的考察,結果發現縱使連戶籍資料健全的個案,都無法找到相關的受難者家屬。而這突顯了目前檔案開放的困境,要是未來找到為數可觀數以萬計的受難者,如果不能克服前述有關受害者個資的障礙,則勢必無法全面公開透過資料的公開來尋找受難者,或是通知其後代,如此對於歷史的真相的追查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此一問題攸關未來檔案開放與228真相的進一步探求,也與轉型正義能否落實,密切相關,值得國人重視。

執行長的話---化危機為轉機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楊振隆 執行長
image.png

已有好長一段日子,不像以前一樣閒暇快意地徜徉山林,只好讓自己每天都要走路以舒緩心中的壓力,但也在走路中思考生活中所面臨的難題該如何解套。

重新回到基金會以後,才發現自己近40年的職場生涯根本就是白過,竟然沒有預料到會面對現在這樣的困局,基金會長久以來的失序散漫及低效率的作為,再加上捉襟見肘的財務狀況,讓人大感驚訝,會務倒是如何推展的?!這樣的狀態讓改革的步調因此顯得蹣跚難行。所幸,薛董事長的運籌帷幄及上級的奧援,穩住了基金會運轉可能崩解的危機,而會務的重新測試與調理,即便過程冗長、無奈,卻終於走回合理正常的方向。以前一場特展搞三年,把該執行的業務外包,造成人力閒置,甚至是冗員充斥的種種怪象,將不再存在,而把二二八基金會的職責疏理清楚,盡心盡力,則不只是對自己職務的尊重,也是對二二八先賢先烈的禮敬。剩下的一道難關:隨機而無計劃性的揮霍,所導致的缺乏現金週轉的財務難題,也在全體同仁的體諒下,因同意延後發給薪資,也將可化險為夷。感謝所有同仁們,體現基金會的運作不能再重蹈覆轍,而願意共同擔負起改革的重任,時候也到了,明年,我們會以妥善的心情及作為來接受二二八轉型正義的業務執行之挑戰,寒夜將盡,基金會會再度奮起。

他們的年代--1930年代台灣文史特輯
回顧秋豐發新芽,台灣文藝再復興---台展90系列講座

image.png

1936年陳澄波的《岡》,畫作背景為曾經引起「問題」的淡水中學校舍,陳澄波將其作為場所的精神中心來描繪,可說是以畫作表達對當時總督府政策的間接抗議。

image.png

台展90系列講座第3場由邱函妮博士細細講述台展與「台灣美術」的同床異夢。

image.png

「秋惠文庫收藏繪畫展」展覽期間,特別請到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藝評老師賴明珠教授進行詳細導覽解說。

image.png

台展90系列講座第1場由黃琪惠博士深入分析台展中東洋畫的作品特色。

緣起

台灣,我們所生長的島嶼,自終戰以來,在文化及美術上,台灣人對自我意識的認知及發展著實模糊;舉例而言,日治時期曾於台灣教育會館舉辦數次台灣美術展覽會(下稱台展),期望透過美術改善島嶼人民審美觀,並引進現代化思想的展覽,卻間接引起了島內人民對自我探尋和自立的渴望。

不過在戰後,1947年爆發的二二八事件,成為台灣近代社會斷裂的轉折點,國府扼殺了多數台籍菁英,致使此後,原該自知自信的台灣人,卻在一夕之間,生活僅餘倉皇度日。而自國府邸台迄今的數十年間,其對日治時期所留下的建設成果充滿排斥,因此曾因台展而萌生的台灣認同,也隨著國府忽略台灣近代史實,改以大中國思想置入而變得晦暗。

所幸近年來,在諸多美術史學者及美術家的努力研究下,過去台灣美術蓬勃的史料得見天日。今年適逢台展開展90周年,彼時舉辦台展的台灣教育會館,即今日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藉由場域與歷史事件作為楔子相互呼應,特別規劃「他們的年代——1930年代台灣文史特輯」系列活動,其中包含四場講座,希望以此為開端,祈使更多民眾認識二二八事件而消失的文史,另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帶來更多的社會關注,及意識到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影響,並能藉此重新對台灣近代的歷史開創新的意涵,使台灣人在時代文化的比對中,能再次認同自己的文化及樣貌。

 

第1場: 台展與「東洋畫」的誕生
時間:2017年9月30日
主講人:黃琪惠/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1927年台灣教育會主辦台灣美術展覽會,此全台性的美術競賽展僅設立的兩部門,東洋畫與西洋畫,遂變成台灣美術發展的主流。然而何謂東洋畫?與本地傳統繪畫有何不同?代表性畫家與作品特色為何?至戰後東洋畫家面臨國畫潮流的命運又是如何?這些問題為此次演講重點。

 

第2場: 花謝花開終有時:1930年代的那人、那事、那時代
時間:2017年10月8日
主講人:楊双子/大眾文學研究者、台灣歷史長篇小說《花開時節》作者

1930年代,台灣文化生活最富庶的年代。在日本當局有意識地從美學教育著手,開啟台灣人對當代傳統美術、美學不同的認知之下,對當時台灣人的生活有些甚麼影響呢?尤其,對那個年代的女性而言,她們日常又是否如我們所猜想,同時受到傳統與新穎兩種價值的拉扯呢?藉由台展講座,一同穿越歷史時空,窺探1930年代的女性生活之美。

 

第3場: 台展與「台灣美術」的形成——地方色」的同床異夢
時間:2017年11月4日
主講人:邱函妮/臺大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展是以日本官展為典範,從審查制度到部門設立,都參照日本官方展覽的形式,連背後的意識形態也一併複製過來;不過,第二屆台展的審查員之一,松林桂月,提倡並發展鄉土藝術,及總督府同化政策下強調「日台融合」的文化政策下,所謂表現台灣的地方色(ローカルカラー)以及創造台灣獨特鄉土藝術的方針,便逐漸確立。

台展所稱之「地方色(ローカルカラー)」,意旨採用台灣當地的特殊主題,以創造出具有獨特性的「台灣美術」為目的;殖民者是希望藉由台展所提倡的鄉土藝術,並創造出根著此地,具有「日台融合」特色的新鄉土藝術,視為同化政策下文化統治的一環,但台灣藝術家們並非如此著眼,而是以集結共同體意識,共同擁有創造「台灣美術」的理想為目標,在雙方認知大相逕庭之下,台展成為了創造日台融合的鄉土藝術,與追求「台灣美術」、集結台灣人共同意識的同床異夢。

 

第4場: 南國虹霓——鹽月桃甫的台灣美術展覽會畫作
時間:2017年12月16日
主講人:王淑津/台灣美術史研究者、《南國.虹霓.鹽月桃甫》作者

鹽月桃甫(1886~1954),是台灣近代美術史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1921年抵達台灣,直到1946年返回故鄉宮崎為止,他旅居台灣長達26年。台灣幾乎是他的第二故鄉。在台期間,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曾催生台展的誕生,並且長期擔任台展西洋畫部的審查員。他同時在藝術史創作上積極自我突破,致力於捕捉台灣風物的生命力,創造地域風土的地域形象與精神象徵。

 

講座後記

今年台展90系列講座,適逢1930年代畫作及文物特展,參與講座時能有實際的畫作作為參照,格外令人印象深刻。透過這數次的講座,我們回顧了當時台灣人的生活情境,了解到在當時的社會女性們看待自己,及看待台灣社會的角度,像是作為日本奧運代表隊的候補選手,或是即便戰時也必須講求衣著美觀等,這顯示出彼時台灣人曾是如此的前衛而自信、樂觀又富含創造力,並有著想對世界表達自我的強烈渴望和企求。

我們也理解到台展的出現,其制度及遴選方式對台灣現代化的影響。例如,台展所設的東洋畫及西洋畫兩部,「東洋畫」這個為區分日本傳統畫與西洋畫而出現的名詞應運而生。東洋畫本身是揉合了日本傳統畫注重光影堆疊、畫風細緻的寫生技巧,以及西洋寫生的構圖方式及立體視角,並佐以工筆重彩的表現方式,有別於當時台灣傳統臨摹為主的中國式水墨畫。

而台展的作品評選,更是要求以具有「地方色」的寫生作為藝術創作的精神,故此,台灣的美術形式開始偏向了現代美術,往東洋、西洋兩個方向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富有台灣當地風情、色彩絢麗的印象派畫作;也有構圖繁複、充分表現台灣祭典活動特色的東洋畫作。而「地方色」這種講求表現出當地風俗民情的訴求,也間接的讓台灣人在追求美術創作的表現時,引起了對自我的認同與理解。

此外,我們也明白,除了像台展三少年、陳澄波、陳植棋等等台籍的畫家,對於台灣美術及自我認知具有強烈的熱情外,我們也看到了當時諸多日籍畫家對台灣無私的付出,像是台展共同發起人之一的鹽月桃甫,還有戰後仍在台灣服務的立石鐵臣等等,都對台灣美術及教育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例如鹽月桃甫便曾以《南國.霓虹》一圖,對日本政府當時的理番政策及霧社事件發出抨擊與批判。

是故,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作為台展曾經的發展基地,在這個時間點上重新回顧台展,對台灣人重新理解台灣的近代史,進而重新建立台灣人的自知與自信,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也期望此後,能持續將這份意義不斷的擴及於每一個台灣人心中,讓我們都能成為承先啟後的「新.台灣人」。(文/蘇奕隆,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志工)

踏上先行者的腳步‧完成起造台灣國的使命
《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新書發表會

image.png
image.png

2017年9月30日新書發表會,各界人士紛紛出席,對張炎憲教授生前的付出及貢獻表達感念之意。前行政院游錫堃院長(右1)回憶說道,相當感謝張炎憲教授大力支持協助編纂宜蘭縣史。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吳樹民董事長(上起)、文化部長鄭麗君及總統府辜寬敏資政,皆強調張炎憲教授的研究對台灣歷史與邁向建國之路的重要性。

image.png

張炎憲教授妻子林琇梨致詞時哽咽地向大家道謝,也祝福大家「一定要健康」。

image.png

與會貴賓共同將「治史起造台灣國」的小旗子插在前台,展現台灣人精神與起造「台灣國」歷史的重要性,及張炎憲教授對起造台灣史的貢獻。

為能將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畢生對台灣歷史研究之成果集結成冊,流傳久遠,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四方奔走,動員張教授門生故舊蒐集文稿,親訪各處籌措經費,尋求有志者出錢出力;經逾千個時日集眾人之力籌劃編纂,終讓《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完成出版。張教授生前對二二八事件研究著力最深,是故新書發表會特擇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辦,彰顯其歷史意義:斯人已遠,典型長存,治史起國,學思傳承。

發表會由蔡瑞月舞蹈社所編織的舞碼「阮有一個夢」開場,表演最終與會貴賓共同將「治史起造台灣國」的小旗子插在前台,一同起立高喊「治史起造台灣國!」,展現台灣人精神與起造「台灣國」的重要性,及彰顯張教授對台灣史研究的貢獻。

發表會中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吳樹民董事長表示,研究苦難傷痕的歷史學者,需要有相當大的動力去克服、採訪家屬及面對家屬,如同張教授在他招牌笑容背後,是一股很大的堅持,認為台灣的歷史必須是建立於這塊土地上,故完成了許多口述歷史,除了二二八外,也發現很少台灣人知道海外台獨史,他意識到許多菁英在二二八事件中隕歿,使致台灣史欠缺了這段時期,故此,重新建立台灣的史觀是一大要務,張教授投注的努力及貢獻,以及所影響層面相當廣泛,也由衷敬佩張炎憲教授及研究團隊。

為書題序的文化部長鄭麗君,推崇張炎憲教授為台灣史的先行者,總是叮囑著:「歷史是屬於人民的」、「重建台灣人的歷史思維,面對未來才會有更堅強的信心,更知道每個歷史關鍵時刻如何抉擇」,張教授對於後生晚輩總是提醒著,無論歷史如何更替,政治工作者不要忘記追求打造理想國度的那份初心和熱情。鄭部長憶起張教授的招牌笑容與真摯熱情,深深地體悟到,張教授對於台灣史的理想,台灣人必將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追隨腳步往心中理想的國度邁進。

現任國史館吳密察館長指出,張炎憲館長任內進行許多擴大性的工作,不僅將台灣史做大做全,甚至翻轉了台灣史的主體;全集將他一世人的心血智慧匯集起來,相信是紀念張炎憲館長最好的方式。總統府辜寬敏資政提及,那時從日本回來,一直拒絕張教授想替他寫傳記的邀請,直至張教授第三次來訪,帶了個小姐還帶台錄音機來,及挾著招牌笑容說:「辜先生你還是跟我講吧」,這笑容讓人無法再繼續抗拒,也是頭一次見識到「口述歷史」。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薛化元董事長憶起,對炎憲兄印象最深的是一同擔任8年的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特別是真相調查及責任歸屬的問題,他帶領我們進行許多重要工作。他為台灣史留下如此豐富的資料,而台灣建國還有一段距離,我們一定會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往前走,希望能以此明志告慰炎憲兄。

張教授妻子林琇梨致詞時哽咽地向大家道謝,讓這套全9冊、重達8.5公斤的套書終於在他過世3周年前出版,對他及大夥是很大的安慰,也當場祝福大家「一定要健康」。曾任宜蘭縣長的前行政院長游錫堃回憶:「那時(1992)宜蘭縣是個44萬人的三級窮縣,都要靠中央補助,要推動文化立縣阻礙重重,中央會抵制;為了修宜蘭縣史,想找位總編纂相挺,不然將難以實現;很多人都一致推薦張炎憲,炎憲就是在那時挺我的人,他幫了我很多很大的忙。」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戴寶村秘書長娓娓道說,編纂全集是為了重現張炎憲教授的精神,故2015年發行的紀念文集就開始用《治史起造台灣國》這個名字,全集也延續同樣的書名,並加註上「張炎憲全集」;作為一名歷史學者,張炎憲教授一直在蒐集、整理歷史的資料,用史料、文化來讓台灣人了解台灣歷史,建立台灣人自立的精神,張教授希望能延遞這份觀念及精神,鼓勵大家寫台灣的歷史,追尋台灣這個國家,由咱台灣人來建立,「治史起造台灣國」最重要的意義就在這。

張教授一生奉獻於台灣史的研究與推廣,治史起造台灣國是他的終極理想,雖然此目標尚未完成,但收集他畢生著述的《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和他的名言:「咱台灣人的歷史,要由咱台灣人來寫」,將伴隨所有台灣人朝向建立獨立自主的國家邁進。(文/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從平反運動到轉型正義的追求
《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新書發表會暨座談會

image.png

《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新書發表會暨座談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胡博硯教授(左起)、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薛化元董事長、台灣政治受難者協會蔡寬裕理事長及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陳儀深董事一同參與與談。(攝影/黃謙賢)

image.png

編者邱斐顯女士透露,大學畢業那年才知道就在家對面的天馬茶房所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希望未來能透過全面性的教育讓下一代都清楚明瞭此歷史事件。(攝影/黃謙賢)

經過一年多的資料彙編整理、訪談及影像蒐集,將原策劃二二八事件平反運動30年特展加以延伸,集眾人之歷史見證及其畢身研究,集結成冊於2017年11月出版《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一書,並於12月2日下午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辦新書發表會暨座談會。會中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薛化元董事長特別點出,這本書不僅要回顧過去,更要展望未來,繼續探討責任歸屬、促進轉型正義,及呼籲各界重視政治受難者的個資檔案保護及維護「政治檔案法草案」的立法工作;編者邱斐顯女士憶起,她大學畢業那年才知道就在家對面的天馬茶房所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希望未來能透過全面性的教育讓下一代都清楚明瞭二二八事件;二二八基金會陳儀深董事特別強調,轉型正義的處理與新國家的建立,是一體兩面不可分的;台灣政治受難者協會蔡寬裕理事長提出幾點重點表示,轉型正義若是要落實,首先要務是必須將相關受難者檔案公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胡博硯教授指出,促轉條例的法條必須讓它通過,來促使政府有義務去落實各機關開放檔案,以平復不公平的司法判決為目標。

《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收錄口述訪談、資料編纂及作者撰文,受訪者都相當具代表性,如:禁忌年代的探索,李筱峰的碩士論文(1984年)是國內首本直接觸及二二八的歷史學位論文,劉一德是1983年到彭孟緝官邸外牆噴漆的關鍵人物。衝破禁忌的部分,訪談要角陳永興醫師、李勝雄律師、林宗正牧師,及紀念碑設計者詹三原先生,及談到鄭南榕先生為捍衛言論自由而殉道;另也收錄當年蕭新煌教授和謝里法教授的文章,呈現當年學術藝文界為文疾呼二二八事件對台灣社會的重大影響。尋求真相與社會共識的部分,整理民間團體的成立,訪談姚嘉文資政及葉菊蘭資政,另針對當時民間版與政院版的研究報告進行對照,訪談政院版主要負責人賴澤涵教授,說明當時的限制與阻礙;在教科書內容的檢討,收錄了張炎憲教授當時的討論。在討論國家立法、總統道歉、建碑,及建立補(賠)償機制的部分,訪問時任總統李登輝談二二八事件的經歷和時任台北市長陳水扁談推動「二二八和平公義運動」,並收錄當年家屬代表林宗義教授的公開信、李登輝總統為二二八事件道歉演講致詞,並整理出當時設立二二八事件紀念碑的歷史意義。2000~2008年之間的國家作為,則訪談時任總統的陳水扁和中研院近史所陳儀深教授之相關論述。

第二部分,訪問李喬先生及游堅煜導演,說明對於台灣歷史的創作;主編針對二二八事件編入【悲情城市】、【天馬茶房】及【傷痕二二八】相關的台灣電影;共生音樂節第一屆總召藍士博,定義當時推動活動的紀錄;編纂詩人李魁賢、作曲家柯芳隆如何呈現2008年【二二八安魂曲】音樂會的首映;小人物狂想曲為平反運動的重要人物紀錄,如:袁嬿嬿、廖耀松、邱萬興及梁金鐘等人。全書除兩大主題外,加上導論結論,以大事記作為附錄,是目前記載平反運動30年來,「二二八事件」在台灣歷史發展中地位改變的重要專書。

2000年之後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展開「責任歸屬」的研究,囿於外在限制,官方沒有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發展,進行歷史的究責,使致今日的平反運動為「未竟之路」,此一課題成為這本書結論的標題,也標示著二二八事件尚未處理的最後一塊拼圖。薛化元董事長表示,期待伴隨著轉型正義的推動,二二八事件的轉型正義報告也能同步完成,能有較為完整的歷史交代。《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的未竟之路,則是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未來努力的方向,也期待配合蔡英文總統宣示的轉型正義政策,早日完成此要務。

2018年,讓人權教育扎根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三館合作研商會議

image.png

國家人權館籌備處規劃,預計自2018年起,每年將517追思會活動、518國際博物館日及519戒嚴日活動串聯起來,定期於綠島舉辦相關藝術祭之熱身活動。

image.png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計畫首以大台北地區為主,與台北市教育局合作,試辦人權之旅半日遊及人權戶外教學活動,深化人權教育於校園。

image.png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三館於11月21日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召開第二次合作研商會議。

image.png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將針對兒童及青年學子兩個年齡層辦理研習營隊,深根人權教育(此圖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照片)。

繼今(2017)年3月1日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三館簽署合作備忘錄後,業於4月時初次召開三館合作研商會議,針對各館業務狀況有基本瞭解及初步合作想法。基於合作備忘錄之精神及為順利推動2018年度活動之執行,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蕭明治館長、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陳俊宏主任及本館楊振隆館長三館於11月21日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召開第二次合作研商會議,三館分就明年度各館業務計畫及建議合作方式提出說明,以充分瞭解各館既定方向,推廣人權教育的合作模式,及推動館際交流業務。

 

國家人權館籌備處:
適逢世界人權宣言70週年,著重於人權及言論自由之出版品及教育

國家人權館籌備處規劃,預計自2018年起,每年將517追思會活動、518國際博物館日及519戒嚴日活動串聯起來,定期於綠島舉辦相關藝術祭之熱身活動。此外,2018年適逢世界人權宣言70週年,計畫推出相關系列活動。展覽方面,將辦理與禁歌禁書等相關議題之言論自由日、原住民與轉型正義等特展。書籍出版部分,計劃分年出版系列人權繪本、白色恐怖文學選集、人權教案等專書。公務體系人權教育的落實方面,將於明年開始安排法官學院同仁至綠島人權園區參訪及教授人權教育等課程,未來亦期望三館構思進一步合作模式。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舉辦深根人權教育研習營段及開館20年影像紀錄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2018年除循例辦理二二八音樂會、追思會及紀念晚會等活動之外,在深根人權教育部分,將針對兒童及青年學子兩個年齡層辦理研習營隊,藉由戶外教學導覽及邀請專家學者傳承經驗及演講授課,辦理史蹟導覽及人權講座。在展覽部分,策畫以二二八受難者女兒對父親的思念與記憶為主題,辦理二二八的女兒紀念特展,另為使大眾了解二二八犧牲奉獻先賢英靈之公義事件,計畫辦理二二八與人權公義特展。另在出版方面,由於今年逢開館20週年,計畫拍攝製作開館20週年影像紀錄。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加強國際人權議題交流,並將歷史及人權理念深根於校園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除依例辦理二二八紀念系列活動外,針對為歷史教育與人權理念深耕校園之面向,將針對學校教師開辦教師研習營。國際交流部分,規劃與國際相關人權學術團體進行交流及辦理學術研討,除汲取他國民主轉型與政治經驗外,並研究與反省本國歷史及民主發展。著眼於人權教育之強化推廣,計畫首以大台北地區為主,與台北市教育局合作,試辦人權之旅半日遊及人權戶外教學活動,以吸引學校師生參與為目的,深化人權教育於校園。展覽部分,四季將規劃四大主題特展,有228特展、228母親主題特展、文藝為主之柔性特展、國際人權為主軸之聯展等。出版書籍方面,計畫將《解讀二二八》小冊子進行英日韓譯稿及出版《杏林二二八》等專書。

 

本次研商會議,三方對於他館規劃活動皆有初步了解並提出建議、經驗分享及相互交流,獲益良多,後續將研擬館際活動之推動及串聯宣傳之推廣方案。此外,有關本館所提議明年度研習營等活動、國際交流業務及人權教育強化推廣之合作計畫,將俟各館研擬完整規劃方案後再行研議。(文/賴亮竹)

志工同仁的林本源園邸及李梅樹紀念館見學之旅

image.png

志工同仁參訪林家花園,特別邀請板橋林家後裔林公世老師進行精闢的導覽解說。

image.png

李梅樹紀念館李景文執行長,深入解說三峽祖師廟牆面梁柱上的雕刻技法及典故。

為能讓平日在館服務的志工們,對於台灣歷史有更多的認識,並充實服務參觀民眾的品質,特於11月13日休館日,安排一日台北近郊的藝文見學之旅,上午前往新北板橋造訪林本源園邸,下午至新北三峽的李梅樹紀念館及三峽祖師廟參觀。

一行將近40人,首先至板橋的林本源園邸,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林家花園,特別邀請板橋林家後裔林公世老師為志工們進行導覽解說;林老師首先帶領大家走訪全園區建築中原貌保存最為完善的三落大厝,三落大厝的格局宏偉而嚴謹,建材考究,不論是石雕、木雕、磚雕或是泥塑、彩繪、剪黏,建築工藝相當精緻,裝飾技巧至為豐富,堪稱為台灣清代古宅之典範佳例,而從厝前半月池、中埕裡矗立的聖旨石碑、燕尾翹脊、門廳的雕梁畫棟到門廳入口樑上的螃蟹造型斗座,蟹螯夾著筆、環......等等,至大至小的建築工藝,除了顯示當時林家的權勢顯赫於一方之外,更看到在樑柱石砥間透刻的成語故事,傳遞出先輩們對於林家後繼能家族興旺與功成名就的期許與寄託。

離開三落大厝,林老師繼續帶著我們賞玩林家花園的一磚一瓦、一窗一景;汲古書屋為藏書之所,前後六扇門保持通風以防潮濕,屋後隔著一座屏山與方鑑齋為鄰,屏山具防火作用;方鑑齋為昔日讀書之所在,也是騷人墨客吟詠唱和之處,前有方形水池,水面如鏡故稱為「方鑑」,池邊有文戲之戲亭、看臺,以及仿著故鄉山水假山小橋,依著遊廊前行可至來青閣;來青閣為二層閣,全園最高最華麗的建築,昔日貴賓下榻之所,閣前有武戲戲亭,額題曰「開軒一笑」。正當眾人沉浸於老師對園內典故說明之際,參訪時間已用罄,只能與老師約定擇日自行來訪,隨即匆匆告別林家花園,在簡單的午餐過後,眾人抵達三峽,造訪李梅樹大師的美學聖殿。

進入了李梅樹紀念館,由李景文執行長帶著大家從李梅樹的兒時開始認識起。李梅樹從幼年時期就展現過人的才華,看見李梅樹兒時的畫稿真跡,筆觸之細膩,畫中人物神韻之自然,無不令人讚嘆;李梅樹擅長的多點透視的繪畫技法,在許多畫作中皆淋漓盡現,畫中人的視線或腳尖,不僅會隨著觀者的腳步而移動,在不同距離欣賞畫作的同時,也感受到不同層次的視覺美感。李梅樹不僅僅是位畫家,也是位雕塑家,生前主導重修三峽祖師廟,對其建築及設計頗費苦心。一行人結束在紀念館的畫作參觀後,大雨滂沱中步行前往有「東方雕刻藝術殿堂」美譽的三峽祖師廟。站在廟門前聽著李執行長解說,屋頂裝飾是以剪黏方式製作,三川殿的造型為「雙龍搶珠」,左右屋脊則為「雙龍護八卦」,正殿前一對石雕獅子,表情活靈活現,石獅口中所含的珠竟能滾動,顯示其工藝之精巧;屋簷下的樑架,人物的雕刻栩栩如生,數量之多令人目不暇給;進入廟中,抬頭仰望個各精美雕工的「藻井」令人目不轉睛,尤其正殿神龕上方的藻井如漩渦般中心旋轉,甚為壯觀;廟內精雕細琢的石柱也是一大觀賞重點,每根石柱透刻鏤空的雕琢蘊含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又以正殿前之「百鳥朝梅柱」最為珍貴,左右兩側各一柱,每柱上各有50隻台灣鳥類,兩柱合計共百隻,地躍然在石柱上,也李梅樹的代性作品。

對於廟內的一刀一刻如此精美的讚嘆下,囿於時間考量,必須結束今日的參訪活動。今日林公世老師及李景文執行長的精采導覽,對於建築物或畫作的每個細節都有相當精闢的說明,帶給參訪者許多的資訊、認識與體驗,無不令人由衷佩服,期透過此次的參訪學習,志工們能為未來到訪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民眾提供更專業的服務,讓民眾對紀念館的建築及歷史,有更多更深入的認識。(文/陳文恬)

以同理心,追尋二二八事件的轉型正義

image.png

目前正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二樓南翼展出的「人民力量打破禁忌: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特展。

image.png

二樓北翼「二二八事件常態展」中的「施儒珍之牆」。

課本、文獻上讀到的文字,是血淋淋的歷史真相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歷史上永遠抹滅不掉的傷疤,即使經過了70年,時間仍帶不走它所帶來的後遺症。

它變成了國中高中的歷史教材、報告主題,老師在課堂上講解二二八事件的來龍去脈、許多紀錄片的拍攝、上網搜尋「二二八事件」就會有許多資料可以查閱,對於後代的我們來說,了解這件事很容易,但對於事件的家屬或後代,是一提起,心中就會隱隱作痛的傷口,這件事是在我參觀完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後很深切的感受。

二二八事件不是課本上或老師課堂中一些話、一個短片可以說明完的,它是一個血淋淋的歷史真相,那些殘忍、不可理喻的事情真真切切的發生過。每位受難者都有他的故事,包含他的家庭背景、職業、妻小、受難方式,好難想像一個個璀璨美好的人生,因為一些無端的罪名被毀滅、被迫與所愛人分開,甚至死後沒有一個安身之處,看著受難者寫給家人的遺書都不禁鼻酸,他們在寫遺書時,心中想必明白此生無法再與家人團聚,但單單一封書信如何能說盡對家人的愛與不捨呢?

受難者之牆上好多受難者都還很年輕,前途大有可為,看到年紀最小的只有2歲,真的替他們感到惋惜與悲傷,其中當我看到某張圖片中的受難者時,心中猛然地驚了一下,因為我就是石牌國小畢業的學生,看見這位受難者是石牌國小的教師,心裡感覺與他多了一分連繫。

施儒珍之牆――如何能在這麼狹小的空間,整整生活了17年,需要多大的毅力與勇氣?讓我很佩服他為了自己的理念不向政府低頭,也對於他的犧牲感到惋惜。

 

同理心.沉重

對於很多人來說,二二八事件只是一個象徵台灣威權體制侵害人權的歷史事件,會替受難者感到惋惜,也會譴責過去不當的威權做法,但這些都與自身的連結不深,自己就像是局外人一樣看待這件事情,不可否認,我之前也多半是抱持這樣的心態。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我並不是第一次去,但這是第一次有專人解說,這讓我更能理解展出品的意義及背後的故事,當下我假設自己是受難者或他的家屬,會有甚麼感受,心裡冒出「天啊!我真的承受得了這些嗎?」這句話,但他們是沒有選擇的,或許我無法真的體會過一次他們所遭受的事情,但當我真的轉換角色,設身處地的去思考時,我發現我更能理解二二八事件的意義,及受難者和家屬們的痛。

二二八事件對我來說不再只是一個過去的歷史事件,所以參觀完後我的情緒仍跳脫不出來,走出紀念館,我們都還是必須繼續過自己的生活,那麼這些傷痕、未公開的真相和檔案,又有誰記得?還是剩下受難者家屬孤軍奮鬥嗎?想到這些就覺得好沉重。

但近年「轉型正義」在台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出現許多推動轉型正義的團體和活動,而之前在課堂上也有以「轉型正義」為主題,進行研究與報告,我想這是一個管道,可以讓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得到應有的回應。(文/王鈴雅,作者參訪時為台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二年級學生)

二二八心靈重建的途徑
生命書寫,藝術療傷課程之反響

image.png

書法家陳世憲與二二八受難者林界區長的家屬林黎彩女士,進行深度對談後,當場揮毫寫下他們內心無法訴說出的悲傷。

image.png
image.png

藝術家對受難者潘木枝生前被關押時,藉獄卒提供的香菸盒寫遺書給家人這段事跡極有感觸,工作人員特地在現場準備了香菸盒,作為創作者與潘信行先生對話的觸媒。

image.png

書法家陳世憲藉由書法創作,寫出生命中深刻的故事。

今(2017)年初夏的6月24日,曾邀請書法家陳世憲以書法創作之藝術療傷的名義,一起與兩位二二八受難家屬進行「生命書寫」課程。書法家在歷時近三小時按部就班地仔細鋪陳下,一一排解長年埋藏受難家屬內心的陰影,並以現場直播的紀錄方式,對外傳達如何以感性帶領理智,克服鬱抑的完整過程。

其實,自小在學校所受過寫毛筆字的課程,是大家再熟悉不過之事,但一般而言,都以臨摹古帖為書寫方法,然而這堂課程,卻是藉由書法創作,寫出生命中深刻的故事。活動當天,書法家分別先與兩位參與者:高雄上山與彭孟緝談判受難者——林界區長的家屬林黎彩女士,與嘉義機場談判受難者——潘木枝醫師的家屬潘信行先生,進行深度對談,隨後立即當場揮毫,寫下他們個人內心無法訴說出的悲傷,甚至以紅色、藍色、綠色、黑色或任何顏色,誘發出傾訴出生命中最憤怒、最孤寂與快樂的部分。活動最後,看著兩位參與家屬的面容,由悲傷逐漸轉而微笑,就可得知,藝術療傷是具成效的。

「生命書寫」課程舉辦之後,陸續獲得家屬肯定的迴響,但是為何發生迄今七十年的事件,為何還需要類似心理醫療的活動?而此質疑,就是規劃此類型活動的初衷。長年來,在國民黨遂行威權統治之下,二二八被視為不能碰觸與噤聲的政治禁忌,受難者與家屬的冤屈無處投訴,加上親友與社會排擠的壓力,在受難受苦無法傾訴的狀態下,生命不能承受之痛逐漸潛伏於內心底層,甚至毫無自知。

更讓事情加劇的是,二二八慘案後接續而來的白色恐怖統治,台灣社會遭受嚴密的監控,二二八受難者及家屬更因此成為黑名單的鎖定對象,卅八年之久的政治戒嚴,讓二二八受難延續至下一世代。此些莫名的因素也導致,部分受難者與家屬,只要些許的刺激,往往勾起深埋的傷痛,進而產生過激反應,讓二二八帶來的傷害,看似永無止盡。

心靈療傷止痛,本為復健醫療一環,能達到相同功效的藝術療傷,卻是一種結合藝術之感性、創造性及潛意識來助人過渡、調理、改善、激發潛能與學習控制情緒的心靈復原方法。無論此次由書法家陳世憲帶領兩位受難家屬進行的「生命的書寫」課程,能起而引發多少後續的漣漪,以藝術療傷之議題,勢必成為日後二二八撫慰,重建健全心靈的重要選項。(文/簡唐)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Tel  02-23326228

Fax 02-23396228

100052臺北市南海路54號

No.54,Nanhai road,Taipei City 100052,Taiwan

  • Facebook
  • Youtube
  • Line

© 2024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