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展覽資訊

主題展

探尋異議之聲-人權短片主題展 Exploring Dissenting Voices

在尋覓自由話語、展開開放性對話的迫切下,本次展覽「探尋異議之聲」選映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劇情、實驗短片,這些影像作品都揭示了藝術家對於社會與政治變遷的探討。當我們回顧過往,許多不同的異議聲音隨著時間流逝,被歷史的洪流所沖沒。在接近遺忘的這段歷史中,各種層層的審查與掩蓋行為,讓我們幾乎無法找到那些曾勇敢發聲但最終被壓制的人,許多歷史成為了一道傷痕、幾乎空白的記憶。展覽為撿拾這些記憶、抵抗遺忘,試著探尋並紀念那些未能留下聲音的人...

特展

100%言論自由:鄭南榕和自由時代

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黃信介、姚嘉文、陳菊、呂秀蓮等人,在高雄組織群眾,以遊行和演講爭取民主自由,卻遭中國國民黨政府攻擊抓捕,是震撼國內外的「高雄美麗島事件」。十年後的世界人權日,1988年12月10日,鄭南榕在《自由時代》第254期刊登許世楷〈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闡述新國家新憲法對台灣的重要性,卻收到台灣高等法院檢察處「涉嫌叛亂罪」傳票。鄭南榕拒絕接受這項指控,堅持以和平非武力抗爭,自囚在自由時代雜誌社71天。1989年4月7日,中國國民黨政府違憲違法強行攻堅自由時代雜誌社,鄭南榕為維護「100%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主張「台灣獨立」,被迫於總編輯室自焚殉道。

為紀念鄭南榕並延續他的理念,在不同階段有民主志士,倡議將4月7日訂為言論自由日。1989年5月,有民主進步黨主席黃信介提議;1989年12月,立法委員葉菊蘭、陳定南提案;2012年,台南市長賴清德把該日訂為「台南市言論自由日」,並帶動其他縣市跟進;2016年12月19日,行政院核定4月7日為國定言論自由日。2017年,蔡英文總統重申4月7日為「台灣國定言論自由日」。

台灣從戒嚴走向解嚴,從威權走向民主。回顧台灣的民主路,有無數前輩的努力。為何需要「100%」的言論自由?鄭南榕曾說過「台灣人民在灰燼中奮起,傳播言論自由的種子,以行動證明自由的可能」。他在1986年《獄中日記》寫道:「100%是理想值」,是台灣在戒嚴時期、威權統治時期必須爭取的,才能對抗戒嚴,達成台灣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鄭南榕的努力與犧牲,是台灣社會開啟改革的重要契機,更催化1992年修正《刑法》第100條,廢止《懲治叛亂條例》、廢除警備總部,台灣才真正迎向解嚴。

系列特展

二二八與校園:事件中的淡江中學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來臺接收,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即因政治腐敗、經濟問題、軍紀敗壞及衛生疾病失控等各種問題,導致大小衝突不斷,民怨不斷的累積下,於1947年2月27日因查緝私菸,爆發全臺抗爭的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中,校園受到的波及甚深,不僅學生、教師受到牽連,學校的體制也受到程度不一的衝擊。淡江中學在二二八事件之中,成為深受其害的學校之一,不僅校長、老師被軍人帶走,迄今杳無音信,亦有學生無故遭軍人射殺身亡。創校迄今已超過百年的淡江中學,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歷經了許多風雨,也見證了臺灣的民主發展。本次展覽以淡江中學為中心,述說淡江中學的故事。

系列特展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南部地區

1947年2月27日,臺灣省專賣局臺北分局專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煙,爭執間暴力相待、開槍,引起群眾不滿,2月28日前往專賣局總局、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等地遊行抗議,卻遭政府開槍鎮壓。群眾隨後佔領廣播電台將事件消息傳至全臺,各地逐漸響應反抗行動,延伸出屬於地方的二二八事件經歷。

這些行動多非有組織或有計畫,部分民眾出於戰後生活水準劣化的直接感受,將怒火傾瀉於戰後來臺的外省族群,攻擊各地官署、軍警機構,乃至外省人開設的商店,使治安大亂。動亂同時,各地處委會普遍要求軍警收束武力、收繳槍枝,以免造成更大傷亡,也有一些臺灣人以己力保護外省人,使其免於遭難。

二二八事件的動態,使得「二二八遺址」類型多樣,「地點」與「空間」是「事件」發生地,「事件」來自於「人」的行動,因此每個地方都相當不同。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系列展的腳步來到臺灣南部,包括嘉義、臺南、高雄、屏東與臺東。遺址中,有常民生活與工作場域;有受難者遭公開槍殺之地;也有民兵與國民政府軍的衝突地等等,這些「土地」都承載著「人」的經驗、記憶與傷痕。本展以南部地區二二八遺址為主軸,從檔案文獻、口述記憶呈現遺址中的事件經過,以及不同人群的行動路徑與受難經歷,透過人與土地的交會,敘述歷史傷痕的出現,重新理解這些被遺忘的遺址空間與記憶。

文獻展

黃晴美kap四二四:我ê歌,mā是台灣人ê歌

半世紀以來,許多海內外台灣人前仆後繼、犧牲奉獻以成就今日的台灣民主自由社會,近二、三十年來開始有紀錄及探討海外民主運動前輩的研究,但對女性運動者在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行動與思想鮮少有著墨,她們如同隱身在台灣民主運動的「關鍵少數」,以堅定的力量進行民主人權運動的跨域串聯,持續推動台灣民主運動。黃晴美女士即為此「關鍵少數」之一。

1963年,黃晴美女士前往美國留學,感受當地自由思潮洗禮,更加意識到台灣政治、社會諸多違反民主人權的限制。在美國期間,她也參與台灣獨立運動,並與兄長黃文雄、夫婿鄭自才、及同志賴文雄共同籌劃四二四刺蔣行動。

事件之後,她致力於兄長、夫婿的救援行動,奔走於歐美各地,擔任起串聯國際人權組織的中樞角色,這位「雖小猶強」的運動者,像蒲公英一樣堅韌、勇敢,持續在海外為台灣民主、台語文默默奮鬥。

四二四教育基金會整理從台灣、美國、加拿大、瑞典等地蒐集到的歷史文獻,其中包含黃晴美的珍貴手稿,及其在瑞典、英國營救鄭自才的重要史料。本會希望藉由展出這些珍貴史料,讓台灣社會對「四二四刺蔣事件」以及這位女性革命戰士的面貌能有更清晰的認識。

特覽

政治犯的囚房隨想——陳武鎮人權藝術創作展

這是今年度第一場陳武鎮的人權藝術創作展,亦是首次佇嘉義的個展。

陳武鎮是一位深受尊敬的藝術家,同時也是政治受難者,本檔特展透過陳武鎮油畫及木雕作品,以立體空間的展示視角,探討政治犯在囚禁中所經歷的困境與對自由的渴望。藉由藝術品的展現,讓民眾反思在威權統治時期,國家暴力是如何對人民思想與行動進行箝制,同時思索政治犯在囚房中所經歷的種種挑戰、抉擇,與那個時代的故事。

特展

「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

現代主義源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期,對應於城市文明發展造成現代生活快速變遷而興起的思潮。處於世界性、跨領域價值和信仰變動的歷史時刻,臺灣並未缺席。在冷戰將世界一分為二的時代,美國現代主義伴隨著各種軍事、經濟援助進入戒嚴時期的臺灣社會,在肅殺、沉悶的年代,引領戰後臺灣社會和文藝思潮往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本次策展「『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由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合辦,透過展覽揭示臺灣當時世代學思養成的社會背景與文藝氛圍。策展的內容包含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範疇,探討現代主義如何形塑知識分子的世界觀,並進一步了解現代主義如何在臺灣發展出獨特的風格和特色。透過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也可以理解當時臺灣與國際間的文化互動和影響,以及臺灣文化如何在交流中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和價值,進而在吸收、學習、模仿與創新的探索過程中,逐漸綻放出屬於臺灣現代主義自己獨特的樣貌。

二二八藝文系列

詹三原紀念畫展——為台灣民主落土的麥子

詹三原(1942年12月2日-2021年3月23日),一位基督徒,一位嘉義在地藝術家,更是一位「民主畫家」,他愛鄉愛土,以畫筆描繪鄉土的景色,也身體力行,長期投身台灣的民主運動,更不畏懼於威權統治之下的壓力,為台灣首座二二八紀念碑的設計者。詹三原或許只是在時代洪流中裡的小人物,但小人物畢其一生,擁抱所摯愛的繪畫及貫徹所堅持的理想,在威權統治的年代,與眾人合力、排除萬難,在嘉義市的彌陀路口上豎立全台首座二二八紀念碑,為台灣歷史噤聲的陰霾中劃出一道曙光。 詹三原就像一粒落在土裡的麥子,化自身力量為養分,讓理想能成長、茁壯而結穗,使眾人能享受民主的果實。在詹三原辭世2週年之際,本館特別企劃此次畫展,除了展出詹三原用以體現他愛鄉愛土情懷的繪畫之外,並介紹他所參與的嘉義市二二八紀念碑建碑始末,揭示在那個言論箝制的年代中,一群無所畏懼、勇於揭露歷史真相的小人物。

온라인 전시

228사건 상설전시

이 상설전에서는 역사의 발자취를 따라
전통과 디지털의 표현 기법을 접목시켜
반세기 동안 은폐되었다가
타이완의 민주화 이후
차츰 폭로된 역사 진실을 전시하고 있습니다




線上展覽

二二八事件常態展

本常態展區以歷史步道的意象,結合傳統及數位互動式展現手法,展示二二八史料及歷史紀錄,還原歷史現場,讓參展者體會當時的歷史氛圍,瞭解歷史梗概,進而檢視台灣數十年來人權法治的進程及自由民主的落實。

「臺灣原住民族與二二八:還我____」

1945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兩年後二二八事件爆發,全臺動盪。不同地區的原住民族在此其中,或集體參與,或避免介入,雖各有不同,但都是當時的部落領導者從部落主體的角度思考後的抉擇。 事件當下,原住民族並未遭到大規模處決,但族群意識明確的若干原住民族菁英,仍在其後的白色恐怖中遭到整肅,如「湯守仁等叛亂案」中部分受難者被捕服刑,部分槍決於安坑刑場。 二戰後初期的高山自治、歸還土地、正名等主張,也因日漸嚴密的監控與社會控制而成為隱流,難以公開倡議。中國化的文化政策,更是讓原住民族日漸失去自己的語言、文化、認同,以及歷史。

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臺展95

手完成的話——時局下的李石樵人物畫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1908-1995),一生光明磊落,不趨炎附勢,以身為畫家為榮。他擅長描繪人物、風景與靜物,乃至於抽象畫,不過他認為只有人物畫才能表達情感,因此最愛畫的還是人物。 向來寡言的李石樵,歷經了日治時期、二戰、二二八事件到戒嚴時期,對政府從期待轉而不滿,在噤聲的時代中,他將批判時政的「話」,以寫實、對比的構圖安排隱藏於「畫」;從他1930至1960年代創作的人物像《合唱》(1944)、《市場口》(1946)、《建設》(1947)、《田家樂》(1949)、《大將軍》(1964)等作品,反映變動時代的社會樣貌與庶民觀感,是他一生創作中的代表作,更是台灣美術史上無可取代的經典作品。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臺灣教育會館」,落成於1931年日治時期,共計有6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及4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在此舉辦,是臺灣近代美術發展的歷史現場。本年度「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特別企劃本展,以李石樵於1930至1960年代創作的人物畫為主,除了展出10餘幅經典畫作之外,也透過歷史檔案資料的爬梳,串連起李石樵與摯友們於二二八事件中的遭遇。一場以文史為軸心的臺灣近代美術饗宴,邀請您蒞臨參與。

民主的向望:二戰後臺灣選舉制度沿革及北高市長選舉

臺灣的民主自由,經歷二戰後威權政府壓抑、解嚴後民主深化的崎嶇之路,在一場又一場的選舉中,候選人提出政策藍圖、民主自由的理念、國家定位的主張,影響人民的思維用選票決定臺灣的未來,造就今日臺灣民主自由的社會樣貌。藉此展示臺灣從威權統治到民主深化的選舉發展概貌,選舉政見帶動臺灣社會變革、民主深化,讓民眾了解臺灣的民主歷程,珍惜今日得來不易的選舉權。

特展

傳染病與⼆⼆八事件——⼆戰後初期臺灣疫病的社會衝擊

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以及隨後大規模軍事鎮壓及清鄉,是臺灣近代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事件之一。對於事件發生的原因,包括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政治貪腐、經濟剝削,以及臺灣與中國分隔半世紀的發展,導致事件爆發的宿命結構因素。而這些都較著重在顯而易見的層面,較少人注意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一、二年間,因為國民政府接管臺灣的種種缺失,導致公共衛生與防疫機制失能,鼠疫、霍亂、天花等傳染病在臺灣又重新復發,造成數千人因傳染病死亡,引起民心高度恐慌,增添社會動盪的潛在因子,成為引爆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之一。 本次特展探討從日治時期至1945-1947年間,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初期施政狀況,以公衛做為探討重點,爬梳歷史脈絡、彙整相關數據並展示圖文、史料及訪談,還原二二八事件前,臺灣社會面對傳染病蔓延以及政府防疫不力的恐慌。

線上展覽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中部地區

中部地區的二二八事件從3月開始,各地紛紛開始行動,並於戲院、政府機關等人群較多的地方開始集結、展開抗爭。除了地方仕紳與民眾的溫和集會外,亦有不少民眾開始組織武裝抗爭行動,如臺中的二七部隊、竹山觸口之役、雲林虎機場事件及斗六、北港、梅山、樟湖等地的衝突。中部地區的二二八事件呈現多元、激烈的樣貌。

死滅與再生:李敏勇詩帖特展@高雄

「死滅與再生:李敏勇詩帖展」以「鎮魂之歌」、「戒嚴風景」、「願景追尋」、「島嶼奏鳴曲」四個主軸共51件詩帖為主體,另展出詩作、論述手稿與相關著作,呈現李敏勇在他詩的歷程留下的時代心跡,洗鍊出對臺灣土地的關懷,及面對自由民主的觀察與期盼。

時代的聲音—李敏勇詩帖展

李敏勇,第四十一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長期透過文字的力量關懷臺灣社會,著作豐碩,兼及文化與社會評論,本展覽以「鎮魂之歌」、「戒嚴風景」、「願景追尋」三個主題共49件詩帖為主體,另展出詩作、論述手稿與相關著作。

展覽已結束

死滅與再生:李敏勇二二八詩帖

出生於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當年的詩人李敏勇,1960年代高中時期從高雄中學舊磚造教室牆面所遺留的彈孔,初識二二八事件的歴史,而後來走上詩人之途時,於1975年寫下〈不死之鳥〉這首詩之後,開始藉由詩詞創作來書寫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等等台灣在戒嚴體制之下的壓抑與反思,並闡述台灣人民在爭取民主自由的抗進與勇氣,透過文字的力量,建構文學的現實與社會的意義,透過詩來記憶二二八事件,發現二二八事件。李敏勇不僅透過詩的創作來記憶二二八事件,也透過筆墨書寫為詩帖,以不同形式傳達歷史的精神意念,從自由的死滅而後民主的再生,筆墨的薄厚與筆觸的輕重,更強調字語間的精神之永恆不滅。

線上展覽

民主台灣的街頭運動──彰化平原無名英雄

從1980年代到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前,近20餘年間,台灣街頭運動風起雲湧,許多來自草根的社會基層民眾,奮不顧身投入民主改革運動,為追求民主、自由與公義,勇敢挑戰獨裁威權;儘管遭受警總與情治人員言詞恫嚇、或在警民對峙的街頭,遭拒馬蛇籠阻擋、強力水柱驅逐,甚至被鎮暴警察打得頭破血流,受傷住院,仍無所畏懼,繼續挺身向前。這些熱情、勇敢且無私無我的「無名英雄」,建構了台灣民主化的完整拼圖。

온라인 전시

민주 대만의 가두시위 운동 – 장화 평원의 이름없는 영웅들

1980년대부터 2000년 대만이 첫 정권교체를 이루기 전까지 거의 20여 년 동안, 대만의 가두시위 운동은 폭풍처럼 거세게 일어났다. 기층 사회 출신의 많은 민초들이 기꺼이 민주 개혁 운동을 위해 뛰어들어 민주, 자유 그리고 공정과 의리를 추구하기 위해 독재와 권위주의에 용감히 맞섰다. 설령 대만 경비총사령부와 정보 기관 요원들이 말로 협박해도, 경찰과 민중이 대치하는 거리에서 바리케이드가 막아서도, 물대포를 쏘아대며 쫓아도, 심지어 진압경찰이 피를 흘리도록 때리고, 부상으로 병원에 입원하면서도, 여전히 두려워하지 않고 계속해서 당당하게 앞으로 나아갔다. 열정, 용기 그리고 개인의 사사로움까지 버린 이들 ‘이름없는 영웅’로 대만 민주화는 완벽한 퍼즐을 구축할 수 있게 되었다.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Tel  02-23326228

Fax 02-23396228

100052臺北市南海路54號

No.54,Nanhai road,Taipei City 100052,Taiwan

  • Facebook
  • Youtube
  • Line

© 2024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