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資訊
特展|他們的年代 史蹟穿越
發佈日期:
2018-07-19
展覽時間:週二~週日 10:00~17:00(週ㄧ休館,恰逢國定假日開館,次日休館)
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1930年代,是二二八受難前輩們積極活躍地追尋、創造台灣政治、文化與藝術前景的美好時代!
時為日治後期,台灣正由農業轉向工業的蛻變期,經濟的活躍使收入增加,政治上要求參與和自主,電燈、電話、自來水等文明的產物相繼普及於一般生活,西式教育的公學校普遍設立,西方的娛樂如電影、留聲機與唱片等也在那時被引進台灣,促使新興的都市流行文化逐漸形成,這是一個文化蓬勃萌發,人民享受並嚮往著新興文明的「跳舞時代」,正由於前輩們接受過這樣的文明與文化洗禮,才會無法接受其後國民黨的腐敗政權,甚至起而對抗,以致這樣的文化脈流,從此遭遇二二八慘案及其後政治迫害之漫長的斲傷。
誠摯邀請您前來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乘著古典悠揚的音符,與新媒體藝術手法創造的時光「任意門」,回到1930,探索那個充滿可能性與創造能量而令人驚艷的年代。
會呼吸的綠色建築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位於人文氣息濃厚的南海學園,自日治時期1931年落成至今,這一建築物融合了古典、現代主義之建築風格,運用簡潔的造型線條、搭配古典的裝飾藝術,打造出優雅莊重的建築式樣,即便在綠建築觀念尚未萌芽的1930年代,建築師井手薰就採用了自然通風、採光、隔熱的建築設計手法,不僅符合人與環境共生的進步思維,更是具環保與綠色思維的建築。
台灣第一座現代化藝文展覽館
日治時期的「台灣教育會館」,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規模的藝文展覽館,舉辦各類型教育活動,以及台灣美術展覽會等美術展覽,成為日治時期台灣藝術發展的搖籃。當時的教育者已充分認知,電影早已不僅是通俗教育的途徑,更已成為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等廣泛圍教育的重要方法,1930年代的「台灣教育會館」於是也不免成為了絕佳的電影映演場所。此外,由於中等學校與師範學校持續重視美術教育,產生了不少以美術家為一生職志的新青年,這些受現代繪畫教育的學子,不少人進而留學日本、法國等地鑽研藝術,到了1930年代,臺灣新一代專業畫家開始出現(即一般所稱「前輩美術家」),適逢當時社會環境富裕,資本家多相當支持;再者,日本藝術家來台寫生或從事審查活動時,也常順道在台灣舉辦展覽。
見證台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軌跡
二戰結束後,此一建築轉做台灣省參議會使用。台灣省參議會的成立是戰後台灣民主政治的重要里程碑,台灣選舉史上一次重要的選舉,亦即國府接收後第一次的民意選舉機關,當時省參議員應選名額30名,竟有1180人參選,由此可見當時台灣社會的領導者,在脫離日本統治後,台灣前景的期待與當家作主的民主要求是多麼熾烈。其後發生二二八事件,此建築也是重要的歷史現場,成為台灣社會氛圍轉變的見證者。
隨著整體社會戒嚴,社會氛圍益發森嚴,此館未見更多功能與發揮,直至美國在台新聞處進駐,才重新賦予本建築藝術展覽的任務,提供當時的藝術家展出平台,引進西方前衛藝術,成為當時年輕人吸取歐美文化養分的重要管道。
在社會各界的推動及爭取之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最終落腳於這棟深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經過修復及再利用工程,重新展現建築的時代風華。
綜觀而言,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建築物本身,不但記錄著台灣近百年來跌宕的歷史軌跡,更成為二二八事件平反運動的重要里程碑。現在,我們透過「新媒體藝術」的展示手法,以及人與空間建築的互動式設計,除了感受百年古蹟建築的時代風華,更可在歷史場景的穿越之旅中,一同走讀台灣人民打拼奉獻的動人故事。
4月22日(日),國內首屈一指的新媒體藝術團隊噪咖事務,經努力多時製做完成的「史蹟 穿越」特展舉辦開幕式,高科技的新媒體藝術,讓參訪觀眾只要動手輕輕觸碰,就能翱翔於古蹟歷史,就像搭乘時光機穿梭任意門,重返歷史記憶中的不同時刻,見證台灣近代歷史發展的軌跡,並感受蘊藏在這優雅建築中的光陰流動。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址建築紀實
台灣教育會館:台灣與世界現代藝術對話的窗口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了配合各項現代化教育之實施,創設了「台灣教育會」,並於1931年(昭和6年)4月,責成當時台灣總督府營繕課之井手薰設計完成「台灣教育會館」。落成後,此館隨即成為當時各式演講會會場、教育成果展示場地,及電影製作放映與美術展覽的重要場所。不僅是台灣首座現代化的藝文展覽館,對日治時期的台灣社會而言,也是與世界現代藝術對話的重要窗口。
過去「台灣教育會」主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堪稱當時台灣美術界年度大事。今日所見之台灣前輩畫家,如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顏水龍、劉啟祥、洪瑞麟、藍蔭鼎、陳植棋、郭雪湖、陳進、林玉山、李梅樹、陳敬輝等人,皆因在台展備受肯定,進而轉進日本甚至遠赴歐美深造有成。
台灣省參議會:二二八事件的重要歷史現場
1945(民國34)年8月29日,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同時依《台灣省各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設立「台灣省參議會」,並借用「台灣教育會館」做為辦公與開會場所。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三十名省參議員中,有王添灯被捕喪生、林連宗失蹤,及林日高、馬有岳受到拘禁等事實,此館因而成為戰後台灣人追求民主的重要見證及二二八事件的重要歷史現場。1949年,此館由「台灣省教育會」接收,惟建物卻仍由「台灣省參議會」與改選後的「台灣省臨時省議會」繼續無償使用。
美國在台新聞處:推動台灣民主化與提升現代藝術的另一推手
1959年,「美國在台新聞處」在臨時省議會遷走後次年遷入。此後二十年間,這裡成為台海緊張時期,台灣獲知歐美消息的重要管道。1979 (民國68) 年,中美斷交,原本駐台的美國大使館相關文化、教育、商務組織,改為非官方性質的「協會」或「中心」持續相關交流活動,新聞處從此改稱「美國文化中心」。1991(民國八十年)底,省教育廳為配合「南海更新計畫」擬改建大樓,「美國文化中心」遷出,卻因文化界反對改建而擱置;其後一度由「中國童子軍總部」承租,1993年6月,再由「美國文化中心」續租,此建物也在同年被指定為三級古蹟。
「美國在台新聞處」除有完整的美國政府官方資料、風土民情及赴美留學資訊外,也提供部分場地作為藝文及美術展覽之用,對資訊相對封閉的60年代台灣文化界極有助益,迄今仍為藝文界人士津津樂道!堪稱繼日治時期「教育會館」的多元展覽功能之後,推動台灣現代藝術的另一推手。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二二八平反運動的新里程碑
2006年7月行政院核定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址;2011年2月28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正式開館營運,邁入二二八平反運動的新里程碑。
建築師—井手薰簡介
井手薰,日本岐阜縣人。1906年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畢業,隔年進入「辰野‧葛西」建築事務所就職。1910年來臺輔助森山松之助,參與臺灣總督府廳舍新建工程。1914年升任「臺灣總督府廳舍新建工程」工事主任,1919年接任營繕課課長,至1940年7月退休,期間主導臺灣重要建築工程。井手薰十分注重建築物與在地之風土關係,並以鋼筋混凝土建材,對抗地震、白蟻等天災。其代表作品計有:臺北幸町教會(1916年,今濟南教會)、建功神社(1930年,原建於今南海學苑,戰後拆除)、臺灣教育會館(1930),臺北公會堂(1936年,今中山堂)。1944年病逝臺北。
興建時代文化背景與二二八歷史淵源成為館址選定緣由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之館址建築物,也就是日治時代的「台灣教育會館」的興建,雖然正值全球受到美國經濟大恐慌影響的1930年代,但此時台灣都會的建築風貌,卻隨著引領世界的現代主義潮流而逐漸改變,同時代的著名建築如:1931年的紐約帝國大廈、1935年的落水山莊(Falling water)等,都是直到今日都令人讚嘆不已的非凡傑作。而此同步於世界的趨勢,正是秩序化台灣社會不同於中國封建人治社會價值觀的形成背景,也是二二八發生重要形成遠因之一。今日,當我們反省二二八事件時,「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現址的古蹟建物,是有助於引領我們回溯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彼時代氛圍。
再者,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終戰,二次大戰結束。隨「台灣省參議會」的成立,日治時期的「台灣教育會館」氣派、寬廣空間便成為召開會議最佳場所。諸黃朝琴、李萬居、郭國基、林獻堂、李萬居、王添灯等三十名參議員,也曾在此質詢行政長官陳儀。然而,當時的省參議會雖為台灣最高民意機構,囿於行政長官公署所握有之權力,遠超過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且參議員僅能質詢卻無表決權,根本無法制衡陳儀施政,外加中國內戰的牽絆與國民政府對民主制度的議會不瞭解等因素,實質上省參議的設立,僅在敷衍台灣人當家作主的企盼而已。1947年二二八發生後,三十名參議員中,兩名被捕入獄、兩名失蹤喪生,其餘多被通緝或暫退出政壇,省參議會形同被迫解散。而此二二八的歷史背景,與上述建築物之人文時空背景,同為被選定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重要緣由。
當然,「台灣省參議會」的成立,是戰後台灣人要求民主政治的重要印證,由當時省參議員應選名額30名,竟有1,180人參選的熱烈參政情況,即可瞭解台灣社會菁英,對台灣前景的期待與民主要求是何等熱衷了。除此之外,「美國在台新聞處」於過去戒嚴時代,所扮演的瞭解歐美民主與自由文化新知窗口的角色的重要歷史地位,也為此建築物增添不少保存與再闡述活用的實質意義。
行政院設立「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依「二二八事件處理條例」首揭條文除處理二二八事件補償事宜外,並使國民瞭解事件真相,撫平歷史傷痛,促進族群融合;尚包括協助國人瞭解事件真相之文宣活動、辦理二二八事件之調查及考證、平反受難者名譽及促進台灣社會和平等工作。有鑒於此,民國90年(2001)8月24日第64次董事會決議,成立國家級228紀念館推動小組,辦理228條例所賦予之任務。
行政院92年(2003)8月函示,於補償金發放告一段落後,應為轉型預作準備及規劃。兩年後再函示,原則支持成立具有社會教育或歷史傳承方面的功能之「國家級二二八紀念館」,並指示以紀念性、教育性、歷史文化性方向進行規劃。繼而行政院於95年(2006)7月5日邀請相關部會召開籌設國家級紀念館會議,並做出結論:「本案財團法人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調查家屬意願所建議之原台灣教育會館,與二二八事件具有歷史淵源,且符合教育文化意義──請教育部籌設國家級二二八紀念館,委由二二八基金會經營管理」。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歷經第3、4、5屆董事會,長達6年之積極推動與政府和各界的支持,「228國家紀念館」之籌設終於定案,並於2007年2月28日正式掛牌。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掛牌後,同年4月立即由教育部進行紀念館古蹟修復工程,2009年9月完成修復工程後點交予內政部,並隨即移交本會,接續於2010年進行紀念館古蹟再利用工程,經過三百日曆天的全力投入,終如期於2011年1月16日竣工,並於2011年2月28日全館開館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