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數位博物館

二二八與台獨運動系列特展|媒介與抵抗:北美「台灣之音」傳播行動

「台灣之音」為1977年由紐約張富雄、楊宜宜夫妻所成立的一個傳播站,原本以答錄機方式播送台灣同鄉的活動資訊,後由於台灣民主運動發展,「台灣之音」近一步透過國際電話採訪台灣及北美人權活動消息,各州各地分支點紛紛效法設立;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台灣之音」的現場報導成為關鍵的見證者;至1980年代「台灣之音」已經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巴西、法國、德國等地,共四十餘分台。一方面以聲音喚醒台灣意識、改變書面傳播方式;二方面透過現代媒介讓消息迅速傳播,呼籲世界各地的台灣人勇於發聲,共同以行動爭取台灣的民主自由。本展覽以「台灣之音」之精神理念及其播音行動為主軸,展示相關圖文、史料及採訪影片,期望與眾人一同了解這段台美人與台灣人的共同歷史記憶,以及媒介突破在民主歷程中的重要性。

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臺展93

傲骨之道——少年張萬傳

張萬傳的一生中,對於畫壇主流,乃至學院教育,始終疏離自在,不討好社會口味,不屈服於主流,就為追求他所認為藝術創作應呈現的面貌,從風格、顏料、題材乃至繪畫筆觸,不應困囿於框架;隨筆之下,坦蕩畫出自我風格,縱使評論家在報上留下毫不客氣的負評,但仍無法撼動他「做自己」的堅持。

張萬傳除了二進二出臺陽美術協會(簡稱「臺陽美協」),與洪瑞麟及陳德旺等人共組「MOUVE(ムーヴ)美術集團」(簡稱「MOUVE」),1938年3月第一回作品展於當時的臺灣教育會館,也是今日的本館展出,而MOUVE改組改名後的「臺灣造型美術協會」(簡稱「造型美協」),1941年3月首展亦是於本館展出。

特展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北部地區
第三篇:槍響之後

1947年3月8日,從中國前來臺灣的軍隊整編二十一師分別於基隆港和高雄港登陸,行政長官公署下令解散處理委員會,各縣市曾參與處理委員會分會議論時政的成員與群眾,紛紛成為逮捕及清算的對象;在軍警策劃戒嚴,部署軍隊執行綏靖與清鄉之下,許多民眾也不能倖免於軍警無差別的屠殺與劫掠。二二八事件從協商溝通的希望中破滅,走向了國民政府武力鎮壓的局面,並在島嶼遺留下慘痛記憶的屠殺處與槍決地。

二二八與台獨運動系列特展|啟蒙與行動:他們的青春.我們的歷史

本次「二二八與台獨運動:啟蒙與行動」特展,除了爬梳「二二八」在台灣歷史中的海外發展脈絡外,更意圖重現一段失落的台灣現代史:在上世紀被白色恐怖所籠罩的台灣島外,有一群台灣青年,他們以二二八這個巨大的歷史經驗創傷為起點,忍受被驅逐、被國家暴力侵犯,在國民黨政府的打壓與威脅下持續地完備論述、進行反抗行動並擴大組織;他們不斷地向國際發聲並投身島內政治犯的人權救援,最後,台灣在島內外反抗團體的合流之下,衝破獨裁統治,終於走向民主化的道路。

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臺灣建築的記憶花園.葉佳緯創作畫展

一脈文化的傳承,必會匯流其他文化,在時間洪流裡融合、茁壯。在短短幾百年間,臺灣作為世界各文化的交流地,在建築上的實驗性和新鮮感的躍進實屬罕例。臺灣的建築正急速消逝,葉佳緯以他的創作為這些美麗的建築留下一點記憶。

古時候人們起身出門到各地遊覽,再把遊覽天下的經驗帶回家仿造成花園,在家裡製造一座縮尺的世界模型。花園的奧妙之處在於以小見大、光影明暗的節奏布置、空間虛實的對比等等,踏上小山、跨過湖泊,廊道總在出奇不意的地方轉折,矮牆與花窗則勾起人們探索更多的慾望。遊走花園之間,對於時間和空間的體驗不斷地翻新,在有限的空間裡感受無限的變化。

此次展出的所有作品皆以臺灣建築為創作主題。這些繪畫作品實際上並不存在,而是取材自真實在臺灣存在過卻鮮為現代人所記憶的建築風貌。在虛擬的繪畫和現實的建物之間紀錄臺灣建築的價值,保留臺灣文化和記憶。為了探究藝術與建築的再創造性和理想性,進入畫作裡體驗花園般的空間,建造屬於臺灣建築的記憶花園。

「自由之前、民主之後」系列活動 3:「那些年我們不能做的事」文物展

自由是民主根基,民主則是實現自由的方法。臺灣的民主發展雖然短短不到半世紀,卻是國際社會重要的指標。自由之家在2019年公布的Freedom and the Media: A Downward Spiral報告中,臺灣和澳洲、加拿大、法國、德國等國家,同列最自由的國家。

言論自由固然是當今全世界擁戴的普世價值,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網路的發達,部分有心人士假借自由之名,行破壞自由價值之實,正利用銳實力操控消息的來源,蛀蝕民主的真諦。而我們該如何深化民主並珍惜自由,是現代公民社會最重要的課題。

特展

沒有圍牆的監獄:維吾爾人的今天

今年初由美國維吾爾人協會(Uyghur American Association, UAA)和一群維吾爾婦女組成的團體「One Voice, One Step」共同發起一項行動,在全球15個國家的33座城市,舉辦一系列攝影展,攝影展主題環繞「集中營回來了(Concentration Camps are Back)」,抗議中國再教育營任意逮捕了100多萬維吾爾人。希望喚起大眾對維吾爾族人權狀況的關注。

此次除了邀請上述攝影展來台展出之外,為了讓民眾更了解維吾爾族豐富與獨特的文化,更透過多方管道輾轉取得珍貴資料,從歷史脈絡到自治區與「再教育營」(集中營),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期待藉本次展覽呈現新疆現在的真實樣貌。

他們的年代:臺展92

迸發的璀璨——陳植棋生平展

陳植棋,臺灣第一代西洋畫家,1906年1月生,1931年4月病逝,得年26歲。他的人生,就如同煙花般,瞬間迸發,璀璨耀人,但也倏忽地消失在黑夜中。他的名字,屢屢在台日兩地各大美展競賽中出現,也可以在蔣渭水、陳澄波等幾位民族運動家和政治受難者的文獻上,以相近的角色出現。他不僅以油彩表述對於美感的自主意志,也身體力行,透過行動參與、集結社團及演講撰文來表達他所追尋的臺灣民族意識,以「必須創造出具時代性的臺灣藝術」為目標,是1920年代日治時期民族運動及文化啟蒙的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展覽中,我們將認識陳植棋繪畫的啟蒙,與人生轉捩點的「旅遊事件」罷課退學,前往東京研習美術,以天才之姿在台日兩地畫壇大放異采,並積極成立參與畫會培育後進;他對臺灣民族社會運動也甚為關心,長期為臺灣文化及民族意識的前途而臺日兩地奔走,儘管受到兩地警察的嚴密跟蹤與監視,仍舊澆不息他致力提升臺灣文化水平及追求臺灣民族意識的理想,其一生奉獻足為臺灣畫壇之典範。

文字的力量:二二八事件民間出版品

1947年,台灣在二戰結束、政權轉換之際,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隨後超過38年的戒嚴統治,讓台灣社會長期處於言論思想受到箝制的白色恐怖時期。然而,台灣人民追求言論自由與探索真相的渴望與勇氣,仍以各種可能的方式,挑戰制度,突破現狀,最終衝破威權的藩籬。

戒嚴時期二二八這道歷史傷口成為不可碰觸的禁忌,但仍有許多先進為平反冤屈、追索歷史真相而努力發聲。這股來自民間的力量,透過文字的書寫,或是在海外發行、或是在國內冒著被查禁風險以地下/非正式管道流通、並且在社會運動場合中以宣傳小報的方式傳遞,展現出民間自主出版的力量,為二二八真相調查與研究留下歷史的軌跡。

特展

他們的年代——絆(きずな):阿公阿嬤的日本時代.氫酸鉀創作畫展

本次展覽邀請前衛出版社合作,展出前衛出版社簽約畫家氫酸鉀的19幅日治時期為主題的創作繪畫,及一座新型態的半立體裝置藝術品,傳達出魔幻寫實的視覺體驗,並特地商情北投虹燁工作室楊燁老師,提供精選日治時期珍藏古物於現場陳列展示,讓今日的我們對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有更具題的想像,歡迎您帶著朋友及家人,暑假期間一起到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參觀漫畫家氫酸鉀,他畫筆下對日治時期的認識與想像。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Tel  02-23326228

Fax 02-23396228

100052臺北市南海路54號

No.54,Nanhai road,Taipei City 100052,Taiwan

  • Facebook
  • Youtube
  • Line

© 2024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