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數位博物館

常態展|二二八事件

本常態展區以歷史步道的意象,結合傳統及數位互動式展現手法,展示二二八史料及歷史紀錄,還原歷史現場,讓參展者體會當時的歷史氛圍,瞭解歷史梗概,進而檢視台灣數十年來人權法治的進程及自由民主的落實。

特展:二二八藝文系列

詹三原紀念畫展——為台灣民主落土的麥子

詹三原(1942年12月2日-2021年3月23日),一位基督徒,一位嘉義在地藝術家,更是一位「民主畫家」,他愛鄉愛土,以畫筆描繪鄉土的景色,也身體力行,長期投身台灣的民主運動,更不畏懼於威權統治之下的壓力,為台灣首座二二八紀念碑的設計者。詹三原或許只是在時代洪流中裡的小人物,但小人物畢其一生,擁抱所摯愛的繪畫及貫徹所堅持的理想,在威權統治的年代,與眾人合力、排除萬難,在嘉義市的彌陀路口上豎立全台首座二二八紀念碑,為台灣歷史噤聲的陰霾中劃出一道曙光。

詹三原就像一粒落在土裡的麥子,化自身力量為養分,讓理想能成長、茁壯而結穗,使眾人能享受民主的果實。在詹三原辭世2週年之際,本館特別企劃此次畫展,除了展出詹三原用以體現他愛鄉愛土情懷的繪畫之外,並介紹他所參與的嘉義市二二八紀念碑建碑始末,揭示在那個言論箝制的年代中,一群無所畏懼、勇於揭露歷史真相的小人物。

特展

臺灣原住民族與二二八:還我____

1945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兩年後二二八事件爆發,全臺動盪。不同地區的原住民族在此其中,或集體參與,或避免介入,雖各有不同,但都是當時的部落領導者從部落主體的角度思考後的抉擇。

事件當下,原住民族並未遭到大規模處決,但族群意識明確的若干原住民族菁英,仍在其後的白色恐怖中遭到整肅,如「湯守仁等叛亂案」中部分受難者被捕服刑,部分槍決於安坑刑場。

二戰後初期的高山自治、歸還土地、正名等主張,也因日漸嚴密的監控與社會控制而成為隱流,難以公開倡議。中國化的文化政策,更是讓原住民族日漸失去自己的語言、文化、認同,以及歷史。

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臺展95

手完成的話——時局下的李石樵人物畫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1908-1995),一生光明磊落,不趨炎附勢,以身為畫家為榮。他擅長描繪人物、風景與靜物,乃至於抽象畫,不過他認為只有人物畫才能表達情感,因此最愛畫的還是人物。

向來寡言的李石樵,歷經了日治時期、二戰、二二八事件到戒嚴時期,對政府從期待轉而不滿,在噤聲的時代中,他將批判時政的「話」,以寫實、對比的構圖安排隱藏於「畫」;從他1930至1960年代創作的人物像《合唱》(1944)、《市場口》(1946)、《建設》(1947)、《田家樂》(1949)、《大將軍》(1964)等作品,反映變動時代的社會樣貌與庶民觀感,是他一生創作中的代表作,更是台灣美術史上無可取代的經典作品。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臺灣教育會館」,落成於1931年日治時期,共計有6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及4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在此舉辦,是臺灣近代美術發展的歷史現場。本年度「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特別企劃本展,以李石樵於1930至1960年代創作的人物畫為主,除了展出10餘幅經典畫作之外,也透過歷史檔案資料的爬梳,串連起李石樵與摯友們於二二八事件中的遭遇。一場以文史為軸心的臺灣近代美術饗宴,邀請您蒞臨參與。

特展

傳染病與二二八事件——二戰後初期臺灣疫病的社會衝擊

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以及隨後大規模軍事鎮壓及清鄉,是臺灣近代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事件之一。對於事件發生的原因,包括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政治貪腐、經濟剝削,以及臺灣與中國分隔半世紀的發展,導致事件爆發的宿命結構因素。而這些都較著重在顯而易見的層面,較少人注意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一、二年間,因為國民政府接管臺灣的種種缺失,導致公共衛生與防疫機制失能,鼠疫、霍亂、天花等傳染病在臺灣又重新復發,造成數千人因傳染病死亡,引起民心高度恐慌,增添社會動盪的潛在因子,成為引爆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之一。

本次特展探討從日治時期至1945-1947年間,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初期施政狀況,以公衛做為探討重點,爬梳歷史脈絡、彙整相關數據並展示圖文、史料及訪談,還原二二八事件前,臺灣社會面對傳染病蔓延以及政府防疫不力的恐慌。

特展

民主的向望:二戰後臺灣選舉制度沿革及北高市長選舉

臺灣的民主自由,經歷二戰後威權政府壓抑、解嚴後民主深化的崎嶇之路,在一場又一場的選舉中,候選人提出政策藍圖、民主自由的理念、國家定位的主張,影響人民的思維用選票決定臺灣的未來,造就今日臺灣民主自由的社會樣貌。藉此展示臺灣從威權統治到民主深化的選舉發展概貌,選舉政見帶動臺灣社會變革、民主深化,讓民眾了解臺灣的民主歷程,珍惜今日得來不易的選舉權。

特展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北部地區
第一篇:午夜喧囂

1945年10月25日,臺灣作為戰敗國日本的殖民地,統治權力由日本轉移到國民政府,許多人期待這個不同於日本且又陌生的「祖國」,可以帶給臺灣人新希望。然而,受過日本現代化統治的臺灣人,逐漸驚覺新政權——國民政府的統治失當、貪污腐敗,以及公權力的濫用,使人們不滿的氛圍漸漸高漲。

1947年2月27日,查緝私煙不當反誤傷人命,引爆人民積壓已久的不滿情緒。大稻埕的衝突擴大到次日行政長官公署前的衛兵朝群眾開槍,倉皇逃竄到廣播電台的民眾透過廣播「全島放送」,將長官公署前血腥鎮壓的消息散布全臺,使人民對於國民政府的不滿全面爆發。

特展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北部地區
第二篇:槍響之後

1947年3月1日,民意代表召開緝煙血案處理委員會,並於3月2日改組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在中山堂召開大會,納入各方代表,希望讓事件圓滿落幕。4日通知十七縣市組織處理委員會,事件處理的後續發展似乎轉趨樂觀。然而就在各地處理委員會成立的同時,陳儀電請蔣介石從中國派兵支援。陳儀一面向中央請兵,一面調動島內兵力,卻對外宣稱不會進行軍事鎮壓,使事件走向無法和平落幕的方向。

特展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北部地區
第三篇:槍響之後

1947年3月8日,從中國前來臺灣的軍隊整編二十一師分別於基隆港和高雄港登陸,行政長官公署下令解散處理委員會,各縣市曾參與處理委員會分會議論時政的成員與群眾,紛紛成為逮捕及清算的對象;在軍警策劃戒嚴,部署軍隊執行綏靖與清鄉之下,許多民眾也不能倖免於軍警無差別的屠殺與劫掠。二二八事件從協商溝通的希望中破滅,走向了國民政府武力鎮壓的局面,並在島嶼遺留下慘痛記憶的屠殺處與槍決地。

特展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中部地區

中部地區的二二八事件從3月開始,各地紛紛開始行動,並於戲院、政府機關等人群較多的地方開始集結、展開抗爭。除了地方仕紳與民眾的溫和集會外,亦有不少民眾開始組織武裝抗爭行動,如臺中的二七部隊、竹山觸口之役、雲林虎機場事件及斗六、北港、梅山、樟湖等地的衝突。中部地區的二二八事件呈現多元、激烈的型態。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Tel  02-23326228

Fax 02-23396228

100052臺北市南海路54號

No.54,Nanhai road,Taipei City 100052,Taiwan

  • Facebook
  • Youtube
  • Line

© 2024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