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展覽資訊

特展

《初心猶原在 - 熠熠五十年》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 世界台灣同鄉會聯合會50週年回顧展✧

特展

掖種發芽,釘根開枝—張炎憲與二二八研究紀念特展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掖種發芽,釘根開枝—張炎憲與二二八研究紀念特展

藝文特展

政治犯的囚房隨想——陳武鎮人權藝術創作展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陳武鎮,1949年屏東萬巒出生,那是一個威權統治的戒嚴時期,他在1969年入伍左營海軍新兵訓練中心之際,在性向測驗卷上書寫「反中央、反對國民黨」,被以「叛亂罪」移送軍法審判,以「懲治叛亂條例第七條」判刑2年,放棄上訴,發監台東泰源感訓監獄。成了政治犯,經歷了囚禁,家人遭受了政治的壓迫,精神及心理上的創痛,驅使他將這些苦難,用畫筆紀錄、用雕刻刀刻畫,提醒著台灣人:別忘記台灣這段曾遭受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蹂躪的歷史。
陳武鎮前輩的創作中,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媒材,將台灣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歷史傷痕,刻畫在作品中;本館與陳武鎮前輩於2017年合作舉辦「風中的名字」油畫展,2020年合作舉辦「彼日.彼日了後:陳武鎮二二八系列藝術創作展」,本次再次邀請陳武鎮前輩展出近期之作品,透過油畫作及木雕作品的組合,講述白色恐怖受難者的人生故事。
本次「政治犯的囚房隨想——陳武鎮人權藝術創作展」,每組展覽的作品,都是一段受難者的故事,受難者被無妄加諸的罪名與刑期,不只是判決書上「叛亂」的莫須有罪名,不只是囚禁的身心靈煎熬,不只是愧對親人無盡的懺悔,還有出獄後面對社會的排擠、情治人員的跟監、經濟的困頓……受難者所遭遇的血淚與絕境,非身在現今民主社會的你我,所難以想像及體會的。陳武鎮前輩將其轉化為繪畫與雕刻,搭配著敘事,娓娓道來受難者們的悲歌。

特展

100%言論自由:鄭南榕和自由時代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黃信介、姚嘉文、陳菊、呂秀蓮等人,在高雄組織群眾,以遊行和演講爭取民主自由,卻遭中國國民黨政府攻擊抓捕,是震撼國內外的「高雄美麗島事件」。十年後的世界人權日,1988年12月10日,鄭南榕在《自由時代》第254期刊登許世楷〈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闡述新國家新憲法對台灣的重要性,卻收到台灣高等法院檢察處「涉嫌叛亂罪」傳票。鄭南榕拒絕接受這項指控,堅持以和平非武力抗爭,自囚在自由時代雜誌社71天。1989年4月7日,中國國民黨政府違憲違法強行攻堅自由時代雜誌社,鄭南榕為維護「100%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主張「台灣獨立」,被迫於總編輯室自焚殉道。

為紀念鄭南榕並延續他的理念,在不同階段有民主志士,倡議將4月7日訂為言論自由日。1989年5月,有民主進步黨主席黃信介提議;1989年12月,立法委員葉菊蘭、陳定南提案;2012年,台南市長賴清德把該日訂為「台南市言論自由日」,並帶動其他縣市跟進;2016年12月19日,行政院核定4月7日為國定言論自由日。2017年,蔡英文總統重申4月7日為「台灣國定言論自由日」。

台灣從戒嚴走向解嚴,從威權走向民主。回顧台灣的民主路,有無數前輩的努力。為何需要「100%」的言論自由?鄭南榕曾說過「台灣人民在灰燼中奮起,傳播言論自由的種子,以行動證明自由的可能」。他在1986年《獄中日記》寫道:「100%是理想值」,是台灣在戒嚴時期、威權統治時期必須爭取的,才能對抗戒嚴,達成台灣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鄭南榕的努力與犧牲,是台灣社會開啟改革的重要契機,更催化1992年修正《刑法》第100條,廢止《懲治叛亂條例》、廢除警備總部,台灣才真正迎向解嚴。

主題展

探尋異議之聲-人權短片主題展 Exploring Dissenting Voices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在尋覓自由話語、展開開放性對話的迫切下,本次展覽「探尋異議之聲」選映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劇情、實驗短片,這些影像作品都揭示了藝術家對於社會與政治變遷的探討。當我們回顧過往,許多不同的異議聲音隨著時間流逝,被歷史的洪流所沖沒。在接近遺忘的這段歷史中,各種層層的審查與掩蓋行為,讓我們幾乎無法找到那些曾勇敢發聲但最終被壓制的人,許多歷史成為了一道傷痕、幾乎空白的記憶。展覽為撿拾這些記憶、抵抗遺忘,試著探尋並紀念那些未能留下聲音的人...

系列特展

二二八與校園:事件中的淡江中學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來臺接收,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即因政治腐敗、經濟問題、軍紀敗壞及衛生疾病失控等各種問題,導致大小衝突不斷,民怨不斷的累積下,於1947年2月27日因查緝私菸,爆發全臺抗爭的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中,校園受到的波及甚深,不僅學生、教師受到牽連,學校的體制也受到程度不一的衝擊。淡江中學在二二八事件之中,成為深受其害的學校之一,不僅校長、老師被軍人帶走,迄今杳無音信,亦有學生無故遭軍人射殺身亡。創校迄今已超過百年的淡江中學,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歷經了許多風雨,也見證了臺灣的民主發展。本次展覽以淡江中學為中心,述說淡江中學的故事。

系列特展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南部地區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1947年2月27日,臺灣省專賣局臺北分局專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煙,爭執間暴力相待、開槍,引起群眾不滿,2月28日前往專賣局總局、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等地遊行抗議,卻遭政府開槍鎮壓。群眾隨後佔領廣播電台將事件消息傳至全臺,各地逐漸響應反抗行動,延伸出屬於地方的二二八事件經歷。

這些行動多非有組織或有計畫,部分民眾出於戰後生活水準劣化的直接感受,將怒火傾瀉於戰後來臺的外省族群,攻擊各地官署、軍警機構,乃至外省人開設的商店,使治安大亂。動亂同時,各地處委會普遍要求軍警收束武力、收繳槍枝,以免造成更大傷亡,也有一些臺灣人以己力保護外省人,使其免於遭難。

二二八事件的動態,使得「二二八遺址」類型多樣,「地點」與「空間」是「事件」發生地,「事件」來自於「人」的行動,因此每個地方都相當不同。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系列展的腳步來到臺灣南部,包括嘉義、臺南、高雄、屏東與臺東。遺址中,有常民生活與工作場域;有受難者遭公開槍殺之地;也有民兵與國民政府軍的衝突地等等,這些「土地」都承載著「人」的經驗、記憶與傷痕。本展以南部地區二二八遺址為主軸,從檔案文獻、口述記憶呈現遺址中的事件經過,以及不同人群的行動路徑與受難經歷,透過人與土地的交會,敘述歷史傷痕的出現,重新理解這些被遺忘的遺址空間與記憶。

文獻展

黃晴美kap四二四:我ê歌,mā是台灣人ê歌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半世紀以來,許多海內外台灣人前仆後繼、犧牲奉獻以成就今日的台灣民主自由社會,近二、三十年來開始有紀錄及探討海外民主運動前輩的研究,但對女性運動者在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行動與思想鮮少有著墨,她們如同隱身在台灣民主運動的「關鍵少數」,以堅定的力量進行民主人權運動的跨域串聯,持續推動台灣民主運動。黃晴美女士即為此「關鍵少數」之一。

1963年,黃晴美女士前往美國留學,感受當地自由思潮洗禮,更加意識到台灣政治、社會諸多違反民主人權的限制。在美國期間,她也參與台灣獨立運動,並與兄長黃文雄、夫婿鄭自才、及同志賴文雄共同籌劃四二四刺蔣行動。

事件之後,她致力於兄長、夫婿的救援行動,奔走於歐美各地,擔任起串聯國際人權組織的中樞角色,這位「雖小猶強」的運動者,像蒲公英一樣堅韌、勇敢,持續在海外為台灣民主、台語文默默奮鬥。

四二四教育基金會整理從台灣、美國、加拿大、瑞典等地蒐集到的歷史文獻,其中包含黃晴美的珍貴手稿,及其在瑞典、英國營救鄭自才的重要史料。本會希望藉由展出這些珍貴史料,讓台灣社會對「四二四刺蔣事件」以及這位女性革命戰士的面貌能有更清晰的認識。

特覽

政治犯的囚房隨想——陳武鎮人權藝術創作展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這是今年度第一場陳武鎮的人權藝術創作展,亦是首次佇嘉義的個展。

陳武鎮是一位深受尊敬的藝術家,同時也是政治受難者,本檔特展透過陳武鎮油畫及木雕作品,以立體空間的展示視角,探討政治犯在囚禁中所經歷的困境與對自由的渴望。藉由藝術品的展現,讓民眾反思在威權統治時期,國家暴力是如何對人民思想與行動進行箝制,同時思索政治犯在囚房中所經歷的種種挑戰、抉擇,與那個時代的故事。

特展

「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現代主義源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期,對應於城市文明發展造成現代生活快速變遷而興起的思潮。處於世界性、跨領域價值和信仰變動的歷史時刻,臺灣並未缺席。在冷戰將世界一分為二的時代,美國現代主義伴隨著各種軍事、經濟援助進入戒嚴時期的臺灣社會,在肅殺、沉悶的年代,引領戰後臺灣社會和文藝思潮往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本次策展「『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由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合辦,透過展覽揭示臺灣當時世代學思養成的社會背景與文藝氛圍。策展的內容包含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範疇,探討現代主義如何形塑知識分子的世界觀,並進一步了解現代主義如何在臺灣發展出獨特的風格和特色。透過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也可以理解當時臺灣與國際間的文化互動和影響,以及臺灣文化如何在交流中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和價值,進而在吸收、學習、模仿與創新的探索過程中,逐漸綻放出屬於臺灣現代主義自己獨特的樣貌。

二二八藝文系列

詹三原紀念畫展——為台灣民主落土的麥子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詹三原(1942年12月2日-2021年3月23日),一位基督徒,一位嘉義在地藝術家,更是一位「民主畫家」,他愛鄉愛土,以畫筆描繪鄉土的景色,也身體力行,長期投身台灣的民主運動,更不畏懼於威權統治之下的壓力,為台灣首座二二八紀念碑的設計者。詹三原或許只是在時代洪流中裡的小人物,但小人物畢其一生,擁抱所摯愛的繪畫及貫徹所堅持的理想,在威權統治的年代,與眾人合力、排除萬難,在嘉義市的彌陀路口上豎立全台首座二二八紀念碑,為台灣歷史噤聲的陰霾中劃出一道曙光。 詹三原就像一粒落在土裡的麥子,化自身力量為養分,讓理想能成長、茁壯而結穗,使眾人能享受民主的果實。在詹三原辭世2週年之際,本館特別企劃此次畫展,除了展出詹三原用以體現他愛鄉愛土情懷的繪畫之外,並介紹他所參與的嘉義市二二八紀念碑建碑始末,揭示在那個言論箝制的年代中,一群無所畏懼、勇於揭露歷史真相的小人物。

온라인 전시

228사건 상설전시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이 상설전에서는 역사의 발자취를 따라
전통과 디지털의 표현 기법을 접목시켜
반세기 동안 은폐되었다가
타이완의 민주화 이후
차츰 폭로된 역사 진실을 전시하고 있습니다




線上展覽

二二八事件常態展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本常態展區以歷史步道的意象,結合傳統及數位互動式展現手法,展示二二八史料及歷史紀錄,還原歷史現場,讓參展者體會當時的歷史氛圍,瞭解歷史梗概,進而檢視台灣數十年來人權法治的進程及自由民主的落實。

「臺灣原住民族與二二八:還我____」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1945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兩年後二二八事件爆發,全臺動盪。不同地區的原住民族在此其中,或集體參與,或避免介入,雖各有不同,但都是當時的部落領導者從部落主體的角度思考後的抉擇。 事件當下,原住民族並未遭到大規模處決,但族群意識明確的若干原住民族菁英,仍在其後的白色恐怖中遭到整肅,如「湯守仁等叛亂案」中部分受難者被捕服刑,部分槍決於安坑刑場。 二戰後初期的高山自治、歸還土地、正名等主張,也因日漸嚴密的監控與社會控制而成為隱流,難以公開倡議。中國化的文化政策,更是讓原住民族日漸失去自己的語言、文化、認同,以及歷史。

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臺展95

手完成的話——時局下的李石樵人物畫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1908-1995),一生光明磊落,不趨炎附勢,以身為畫家為榮。他擅長描繪人物、風景與靜物,乃至於抽象畫,不過他認為只有人物畫才能表達情感,因此最愛畫的還是人物。 向來寡言的李石樵,歷經了日治時期、二戰、二二八事件到戒嚴時期,對政府從期待轉而不滿,在噤聲的時代中,他將批判時政的「話」,以寫實、對比的構圖安排隱藏於「畫」;從他1930至1960年代創作的人物像《合唱》(1944)、《市場口》(1946)、《建設》(1947)、《田家樂》(1949)、《大將軍》(1964)等作品,反映變動時代的社會樣貌與庶民觀感,是他一生創作中的代表作,更是台灣美術史上無可取代的經典作品。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臺灣教育會館」,落成於1931年日治時期,共計有6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及4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在此舉辦,是臺灣近代美術發展的歷史現場。本年度「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特別企劃本展,以李石樵於1930至1960年代創作的人物畫為主,除了展出10餘幅經典畫作之外,也透過歷史檔案資料的爬梳,串連起李石樵與摯友們於二二八事件中的遭遇。一場以文史為軸心的臺灣近代美術饗宴,邀請您蒞臨參與。

民主的向望:二戰後臺灣選舉制度沿革及北高市長選舉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臺灣的民主自由,經歷二戰後威權政府壓抑、解嚴後民主深化的崎嶇之路,在一場又一場的選舉中,候選人提出政策藍圖、民主自由的理念、國家定位的主張,影響人民的思維用選票決定臺灣的未來,造就今日臺灣民主自由的社會樣貌。藉此展示臺灣從威權統治到民主深化的選舉發展概貌,選舉政見帶動臺灣社會變革、民主深化,讓民眾了解臺灣的民主歷程,珍惜今日得來不易的選舉權。

特展

傳染病與⼆⼆八事件——⼆戰後初期臺灣疫病的社會衝擊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以及隨後大規模軍事鎮壓及清鄉,是臺灣近代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事件之一。對於事件發生的原因,包括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政治貪腐、經濟剝削,以及臺灣與中國分隔半世紀的發展,導致事件爆發的宿命結構因素。而這些都較著重在顯而易見的層面,較少人注意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一、二年間,因為國民政府接管臺灣的種種缺失,導致公共衛生與防疫機制失能,鼠疫、霍亂、天花等傳染病在臺灣又重新復發,造成數千人因傳染病死亡,引起民心高度恐慌,增添社會動盪的潛在因子,成為引爆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之一。 本次特展探討從日治時期至1945-1947年間,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初期施政狀況,以公衛做為探討重點,爬梳歷史脈絡、彙整相關數據並展示圖文、史料及訪談,還原二二八事件前,臺灣社會面對傳染病蔓延以及政府防疫不力的恐慌。

線上展覽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中部地區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中部地區的二二八事件從3月開始,各地紛紛開始行動,並於戲院、政府機關等人群較多的地方開始集結、展開抗爭。除了地方仕紳與民眾的溫和集會外,亦有不少民眾開始組織武裝抗爭行動,如臺中的二七部隊、竹山觸口之役、雲林虎機場事件及斗六、北港、梅山、樟湖等地的衝突。中部地區的二二八事件呈現多元、激烈的樣貌。

死滅與再生:李敏勇詩帖特展@高雄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死滅與再生:李敏勇詩帖展」以「鎮魂之歌」、「戒嚴風景」、「願景追尋」、「島嶼奏鳴曲」四個主軸共51件詩帖為主體,另展出詩作、論述手稿與相關著作,呈現李敏勇在他詩的歷程留下的時代心跡,洗鍊出對臺灣土地的關懷,及面對自由民主的觀察與期盼。

時代的聲音—李敏勇詩帖展

我是個段落。按一下這裡來新增您的文字和進行編輯。這很簡單。

李敏勇,第四十一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長期透過文字的力量關懷臺灣社會,著作豐碩,兼及文化與社會評論,本展覽以「鎮魂之歌」、「戒嚴風景」、「願景追尋」三個主題共49件詩帖為主體,另展出詩作、論述手稿與相關著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