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展覽資訊

二二八之後的我們:新世代如何解讀歷史課題

發佈日期:
2021-06-25

展覽期間:2019年12月7日~2020年5月17日.週二~週日 10:00~17:00(週一休館,恰逢國定假日開館,次日休館)

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二樓南翼第2展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開幕儀式:2019年12月7日 下午2:00

指導單位:內政部

主辦單位: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執行單位: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特別感謝: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家教育研究院、中華文化總會、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杜葳廣告股份有限公司、施特朗的故事書、閃靈樂團、勞動服務、周定邦、林心智、黃子明、詹三原

1947年臺北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衝突,成為二二八事件爆發的導火線,許多臺灣社會菁英在事件中蒙難,也導致許多無辜民眾的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遭受侵害。1949年因國共內戰、戰事失利,臺灣再次頒布戒嚴令,實施長達38年之久,深刻影響臺灣。

在戒嚴的時代氛圍下,二二八事件成為一個禁忌話題,許多臺灣人未能認識這座島嶼的歷史。近年來網路社群發達,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到教育體制外的當代社會議題,創作者嘗試以二二八為題材,刻劃更多關於這塊土地的故事,書寫角度也是隨著民主浪潮而改變,反映出不同世代對二二八事件的認知差異,期以經由差異創造對話的可能,深化我們對二二八事件及民主人權的理解。

 

二二八知多少

二二八是什麼?對受難者家屬來說,是一個難以抹滅的傷痛;對一般大眾而言,可能是國定假日;對年輕學子,或許只是課本考題。二二八事件不僅是1947年緝菸衝突所引爆的抗爭事件,也代表著戰後陳儀政府眾多失當的軍政措施,以及臺灣與中國隔絕50年後,再度接觸所引起的文化衝突,諸多因素交互激盪的結果。事件中,國府軍的清鄉屠殺及臺灣全島菁英的消失等,使得二二八事件成為近代臺灣史上的重大悲劇。直至解嚴後,對事件的討論才逐漸浮上檯面,然今日社會對於二二八事件是否有更為客觀的認識?透過對歷史不斷提問,試圖去找尋其間的因果,勾勒出歷史的原貌。

 

專賣制度
  • 臺灣省專賣局負責樟腦、食鹽、菸草、酒等買賣,營收利潤可觀。戰後初期,傳出內部貪汙營私等弊端,加上走私盛行,查緝員缺乏訓練,社會觀感普遍不佳。

 
緝菸衝突
  • 專賣局查緝員查獲婦人林江邁在臺北天馬茶房前販賣私菸,因處理失當,引發衝突,查緝員隨後開槍誤擊旁觀市民陳文溪,引爆民怨的沸騰。

 
新聞報導
  • 《臺灣新生報》為行政長官公署的機關報。1947年2月27日緝菸衝突當晚,民眾湧向報社,要求據實報導,報社在群眾壓力下,接連數天都有各地關於二二八事件的消息。

 
罷工罷市
  • 1947年2月28日,緝菸衝突次日,因傷害人命事件未獲解決,臺北市民乃沿街打鑼,通告罷工罷市,市民、商店立予響應,相繼關門。

 
長官公署開槍事件
  • 1947年2月28日憤怒的群眾走上街頭,向專賣局抗議。下午轉向行政長官公署請願,要求行政長官陳儀出面解決,卻遭部署在屋頂的衛兵開槍掃射,死傷多人,此舉導致衝突情勢迅速蔓延,成為全島性的反抗行動。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 1947年3月1日,由臺北市參議員、國大代表、省參議員等,共同組成緝菸血案調查委員會,向行政長官陳儀提出解嚴、釋放被捕民眾、軍警不得開槍等要求,陳儀全予接受,並更名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政治改革
  •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向陳儀提出32條處理大綱的政治改革方案,如民選縣市首長與議會、撤銷專賣局、不得任意逮捕人犯與保障人民言論、出版、集會自由等。

 
廣播電臺
  • 廣播電臺是當時傳遞消息的重要管道。緝菸衝突後,臺北市民曾透過臺灣廣播電臺(今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傳達血案消息,嘉義廣播電臺也曾在情況緊急時,號召鄰近地區民眾前來支援水上機場抗爭行動。

 
宣布戒嚴
  • 二二八事件期間曾多次實施戒嚴,1947年2月28日抗爭擴大後,陳儀宣布臺北市戒嚴,次日在事件處理委員會要求下解嚴;3月9日,陸軍整編第21師部隊抵臺,陳儀宣布全臺戒嚴,下令解散處委會、查封報社等。

 
大屠殺
  • 陸軍整編第21師自基隆和高雄港登陸後,展開全島大逮捕,無論是以武力抵抗的民兵,或是訴諸和平改革的社會菁英,全遭到軍警憲特的整肅、獵殺。

 
綏靖清鄉
  • 1947年3月17日,國防部長白崇禧來臺宣慰視察,3月20日,陳儀發布《為實施清鄉告民眾書》,以清查戶口、追繳武器等方式實施清鄉,期間不斷有民眾被捕槍殺,且多未經司法審判。

 
學校
  • 二二八事件蔓延全臺,各校學生除協助維持治安,也有不少師生加入抗爭行動,如臺灣大學、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延平學院、臺中私立建國工藝職業學校、嘉義中學、高雄第一中學等。

文學
  • 二二八事件深刻影響臺灣,體現在文學上,有以人民自衛反抗為題材,如〈農村自衛隊〉、〈臺灣島上血和恨〉;也有作家如吳濁流,在《無花果》、《臺灣連翹》中,寫下政治黑暗面。

 
海外刊物
  • 1950年代起在日本、美國等地的臺灣人,除了每年舉辦紀念會外,亦有事件的相關報導與分析。1961年《臺灣青年》刊出「二.二八特集號」,首度完整介紹二二八事件。

 
黨外雜誌
  • 二二八事件成為追求民主自由之歷史論述。1980年代起,黨外雜誌開始出現相關報導,如《前進》、《深耕》、《鐘鼓鑼》等,但均遭政府嚴厲查禁。

 
政治啟蒙
  • 1965年出版的《被出賣的臺灣》,由美國駐臺副領事葛超智撰寫,記錄二二八事件當時的親身見聞,並主張臺灣人有自決的權力,成為許多海外學子的政治啟蒙,遂轉向支持臺灣獨立。

 
二二八和平日
  • 1987年初,事件發生40週年,臺灣人權促進會會長陳永興、律師李勝雄,與《自由時代周刊》創辦人鄭南榕發起並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要求公開紀念二二八事件、公布真相、平反冤屈。

 
電影
  • 二二八事件反映在若干電影作品中,如1989年《悲情城市》,描述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1999年《天馬茶房》反映當時文化差異的衝突;2005年《傷痕二二八》,以當時的人物對話、歷史重建的手法,呈現事件原來的景象。

 
紀念碑
  • 第一座紀念碑是由民間發起,1989年興建於嘉義市彌陀路。第一座國家紀念碑於1995年落成在臺北市的二二八和平公園,但因受難者家屬抗議真相尚未釐清,遲至1997年才將碑文銘刻於上。

 
國家元首道歉
  • 1995年,二二八事件48週年之際,李登輝總統於二二八紀念碑落成典禮上,首次由國家元首代表政府向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及全體國人道歉。

 
事件專案小組
  • 1991年行政院二二八事件專案小組成立,負責事件的調查研究,由於過去被視為政治禁忌,資料零散,成員分赴各地蒐集及訪談。1992年公布《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是政府首度對二二八事件提出報告。

 
和平紀念日
  • 1995年首度訂定每年2月28日為和平紀念日,起初只紀念不放假,1997年改為國定假日。

 
八點檔電視劇
  • 《臺灣百合》於2004年上檔,劇情以二二八事件為起點,描述臺灣人民在事件後,1960至197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所遭受的迫害。

 
從補償到賠償
  • 1995年制定並頒布《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並設立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7年正名為《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迄今持續進行受難者的賠償。

 
國家紀念館
  • 2011年啟用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在1946年時是臺灣省參議會會址,二二八事件後,有多名省參議員被失蹤或遭通緝等,是重要的歷史現場之一。

 

課本中的歷史

歷史教科書應忠於史實。早年由國立編譯館統一編定學校課本的年代,不僅未能完整教授臺灣的歷史,更未曾於各級教材中寫入二二八事件,直至80年代末期一連串的民主化運動,改變了政治社會氛圍後,1990年高中歷史課本才開始加入短短58字的事件描述。而找回被刻意遺忘的歷史,是對二二八事件公開記憶的第一步。隨後在1995年教育部確立一綱多本政策,各級學校開始可選擇其他教科書,事件輪廓有機會透過教育傳遞給未來世代,期以從各時期的高中歷史課本,一步步面對過去,認識歷史。

 

1947
  • 臺灣近代簡史/【2月】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爆發。

 
1949
  • 臺灣近代簡史/【5月】5月20日實施戒嚴。

 
1962
  • 高中歷史怎麼教/【7月】51年課程標準:教育部發布〈中學課程標準〉,歷史科主要為啟示青年復興民族之責任,僅提及臺灣光復、重入中國版圖等,未提二二八事件。

 
1971
  • 臺灣近代簡史/【10月】10月25日中華民國離開聯合國。

  • 高中歷史怎麼教/【2月】因應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教育部修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仍未提及二二八事件,惟因應國際情勢,改為重入中華民國版圖。

 
1983
  • 高中歷史怎麼教/【7月】72年課程標準:配合《高級中學法》,教育部修正發布〈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暨實施辦法〉,仍未寫入二二八事件。

 
1987
  • 臺灣近代簡史/【2月】2月28日,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成立,首次以二二八為名上街。
    【7月】7月15日解除戒嚴。

 
1988
  • 臺灣近代簡史/【1月】李登輝繼任第7任總統,首度發表對二二八事件看法。
    【10月】臺灣省文獻會分赴全臺進行口述歷史採訪。

 
1989
  • 臺灣近代簡史/【8月】臺灣第一座民間興建的二二八紀念碑,落成於嘉義市彌陀路。

 
1990
  • 臺灣近代簡史/【2月】立法院首次為二二八事件受難者起立默哀,回應民間對走出歷史陰影的期望。
    【3月】三月學運(野百合學運)。

  • 高中歷史怎麼教/【6月】隨著解嚴前後的民主運動,以及90年代政府首度回應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獲得解禁,首次納入高中教材,共58字。

 
1991
  • 臺灣近代簡史/【4月】第一屆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及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1月】在李登輝總統主政期間,行政院成立二二八事件專案小組。

 
1992
  • 臺灣近代簡史/【2月】行政院公布《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

 
1993
  • 高中歷史怎麼教/【8月】72年課程標準:在《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公布後,課本內容新增二二八事件前的臺灣情勢、無辜人民遭受波及,以及行政院成立二二八事件專案小組等。

 
1994
  • 臺灣近代簡史/【2月】由時報文化出版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計504頁。

 
1995
  • 臺灣近代簡史/【2月】首座中央二二八紀念碑(有碑無文)在臺北新公園落成,李登輝總統代表政府首次為二二八事件向受難者家屬及全體國人道歉。
    【3月】立法院通過《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定每年2月28日為和平紀念日,只紀念,不放假。
    【12月】行政院成立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負責受理補償申請與核發、紀念活動與真相調查等。

  • 高中歷史怎麼教/【8月】隨著研究報告出版、總統致歉,以及補償條例的通過等,課本除新增上述內容外,並敘明戰後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特殊的軍政一元化體制,以及回歸祖國的臺灣同胞大感失望等。同時,教育部確認一綱多本模式,歷史教育將持續走向擺脫黨國框架的道路。

 
1996
  • 臺灣近代簡史/【2月】臺北新公園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

 
1997
  • 臺灣近代簡史/【2月】二二八事件50週年,和平紀念日改為國定假日,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同步開館。

 
1998
  • 臺灣近代簡史/【6月】公布《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

 
1999
  • 高中歷史怎麼教/【8月】88課綱:依據84年〈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之一綱多本原則編寫,為解嚴後首次課綱修訂。說明2月27日的查緝私菸衝突所引起警民對立,又因隔日長官公署開槍事件,遂爆發二二八事件,並增加事件後統治當局的處置失當,如清鄉逮捕、不當審判等,並提及陳儀、柯遠芬、彭孟緝等失責官員。

 
2000
  • 臺灣近代簡史/【12月】教育部成立推動人權教育委員會。

 
2003
  • 高中歷史怎麼教/【8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草案,因臺灣史獨立成冊、明末以後的中國史(包含中華民國史)置於近代世界史中、納入臺灣地位未定論等,引起爭論,延後至2004年11月上網公告。

 
2005
  • 高中歷史怎麼教/【1月】教育部修正發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次年適用。
    【8月】08-95暫綱:二二八事件說明更為詳細,包含首次提及戰後初期臺灣及中國的文化落差;當局以語言問題為由,明確指出外省籍高階官員人數及比例偏高;披露事件受難者姓名(王添灯)。

 
2006
  • 臺灣近代簡史/【2月】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明確指出二二八元凶為蔣介石。

 
2011
  • 高中歷史怎麼教/【8月】101課綱: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說明戰後初期臺灣人的期待與失落。並從背景、導火線、政治交涉、武裝鎮壓,再至事件的影響及善後,循序漸進地鋪陳事件的發展。
    【9月】行政院核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訂於2014年8月實施。此課綱推翻95暫綱以來的教改共識,把以臺灣為主體的史觀改以中國為主,改變歷史論述脈絡。

 
2012
  • 臺灣近代簡史/【6月】行政院發布〈二二八事件受害教育文化機構復原辦法〉。

 
2013
  • 臺灣近代簡史/【2月】由大學生發起第一屆共生音樂節。

  • 高中歷史怎麼教/【10月】教育部公告成立體制外的檢核小組,啟動課綱微調,並於隔年1月完成審議程序。

 
2014
  • 臺灣近代簡史/【3月】因抗議《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大專院校學生與公民團體發起為期約1個月的三一八運動(太陽花學運)。

  • 高中歷史怎麼教/【1月】教育部以順利接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及時回應教育現場需求為由,通過高中國文及社會領域微調課綱,於隔月發布,訂自104學年度(2015)起實施。
    【8月】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2015
  • 臺灣近代簡史/【5月】爆發為期約3個月的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主要針對課綱內容與程序的爭議。

  • 高中歷史怎麼教/【5月】「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因應課綱微調,二二八事件成為孤立事件。有別於101課綱是放在民主政治下,論述二次大戰結束以降之臺灣政治變遷。學者認為,二二八事件被孤立、去脈絡化,刻意與威權統治切割。

 
2016
  • 高中歷史怎麼教/【5月】教育部廢止微調版課綱,並明定自105學年度起回復實施101課綱。

 
2017
  • 高中歷史怎麼教/【5月】教育部修正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延後至108學年度(2019)起,依不同教育階段逐年實施。

 
2019
  • 高中歷史怎麼教/【9月】108課綱:正式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過去,各級教育課程是依「課程標準」規定實施,並數度修訂。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與實施,高中課程也隨之改變,「課程綱要」取代了「課程標準」,國家層級課程之形式與實質產生巨大變革。1995年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委員會以「鑑於社會轉型發展,配合開放多元化社會需求」為目的,擬定修訂課綱原則。此後,高中課綱雖又經歷數次修訂,也不乏出現對史觀、用字遣詞等爭議,但仍朝著培養獨立思考、分析的方向邁進,也使得歷史課本對二二八事件的描述與介紹越趨完整,青年學子對於臺灣的傷痕歷史能有更全面的認識。

 

未來養成計畫

奠基在史實的教科書,是認識歷史的第一步,應該如何引導未來世代保有對真相的好奇心呢?請拿起對應年紀的顏色貼紙,貼下你覺得未來世代如何近一步認識歷史課題?
* 20歲以下-粉紅色、21-40歲-綠色、41-60歲-藍色、61歲以上-黃色。

  • 提供延伸閱讀的書目清單

  • 舉例並佐證事件的因果關係

  • 引用口述資料塑造歷史氛圍

  • 補充更多受難者及家屬故事

 

新世代勇氣與追尋

歷史不僅是記錄過去,更可經由各種形式創作,反映不同世代所關注的歷史真相。1953年,蔡瑞月《傀儡上陣》舞作,以絲線操控舞者的表現手法,反映國民黨政府迫害年輕母親的青春悲苦。後隨著解嚴,臺灣藝文界也在吳濁流《臺灣連翹》小說、侯孝賢《悲情城市》電影等作品迴響下,使得更多人關注過往,逐漸成熟的歷史觀點,讓創作者紛紛記錄下他們的觀察,有的從文獻創作出小說漫畫,有的是在大量研究下繪製動態影像,作品也藉由網路聲量,激盪出更多的討論及反思,將展示部分以二二八事件為題的作品,看見創作者們如何解讀歷史課題。

 
小說
image.png
李昂〈彩妝血祭〉,1996

收錄於《北港香爐人人插》。內容以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為主軸,並談及性別認同等議題,以象徵和隱喻的手法,寫出二二八其實有著無數死傷者的悲情和冤屈。作品發表之際,作者自知此創作並不討喜卻仍堅持書寫,企圖傳遞「被打壓與壓迫是永遠的議題」。2011年,奧地利林茲國家劇院舞團藝術總監林美虹改編為舞作〈新娘妝〉, 2019年於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演出。

image.png
楊小娜《綠島》,2016

故事從1947年2月28日開始,以女主角第一人稱視角,描繪蔡姓醫生一家三代,並交代個人歷程和複雜情感,段落間作者又以全知觀點陳述歷史真相,把當時個人無從察覺的暗黑史實,全盤呈現給讀者。隨著女主角遠嫁美國,面臨特務分子的威脅監控,她對因二二八事件入監的政治犯父親的心態有了轉變。書名《綠島》隱喻雙重的政治意涵—囚禁政治犯的綠島監獄及白色恐怖。時至今日,二二八事件依然活在許多人家裡。

image.png
image.png
林剪雲《忤:叛之三部曲首部曲》,2016

《忤》聚焦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後的社會氛圍差異,以屏東萬丹地區的家族聚散悲喜拉起主線,殖民和移民故事為輔線,書中人物面對政權轉變及壓迫下的心理轉折,日式高等教育的角色設定,也讓敘事軸線串接起白色恐怖時期的在日臺獨運動,描繪出當時臺灣人民積極爭取生活基本權利、尊嚴而在所不惜的精神,書中時以道地典雅的臺語對白,暗示臺灣人的認同議題。

image.png
柯宗明《陳澄波密碼》,2018

以畫家陳澄波(1895-1947)身世為主軸,故事從一對男女進行畫作修復開始,認識陳澄波所經歷的時代變動,包括留日的思想啟蒙、懷抱社會主義思想的友人,以及他們如何面對戰後政治情勢劇變帶來的困境和抉擇,點出當時臺灣人在追尋文化、國籍認同的徬徨,期以藉由創作記錄下事件受難者勇於承擔痛苦的英魂。

音樂
image.png
閃靈樂團
〈暮沉武德殿〉,2014
〈烏牛欄大護法〉,2018

〈暮沉武德殿〉收錄於首張民謠專輯《失竊千年》。描述主角因二戰遠赴南洋,雖從戰火中生還返鄉,卻在國民黨政府的威權統治下,被指為日本皇民遭槍決身亡,這也是當年眾多臺灣人所面臨到二二八事件跟白色恐怖的遭遇,隱喻臺灣人無法自主的命運。武德殿即埔里武德殿,1937年由南投郡役所興建。二二八事件時,二七部隊於武德殿設立指揮部,後與國府軍發生烏牛欄戰役。

〈烏牛欄大護法〉收錄於《政治》專輯。描述二二八事件的烏牛欄戰役,二七部隊藉由烏牛欄吊橋的地利優勢,以40人部隊力抗國府軍700人,造成敵方重大傷亡,可惜最後兩路受敵,彈盡援絕,將武器埋藏後解散逃逸。閃靈樂團在推出此張專輯前,邀請六組音樂人各自詮釋不同的音樂風格,成功引起網絡社群的關注及討論,烏牛欄之役也更為人所知。

image.png
image.png
勞動服務〈人權地景〉,2016

〈人權地景〉為勞動服務的第一首創作,致敬昔日為改變臺灣而付出、上街的社會運動者。歌曲呈現自二二八事件、1979年橋頭事件及美麗島事件,至近代民權運動等高雄地區重要場景。歌詞前段具體描繪出二二八事件的緝菸衝突、和平談判、駐軍鎮壓、學生組織自衛隊等演變,至末段反覆唱著「毋通袂記」,希望聽眾能夠記得在民主路上有許多前輩走在前面、與政府對抗,年輕人才能夠唱出自己能夠唱的、寫出自己能夠寫的創作。

image.png
周定邦《BOK血Ê孔嘴》,2019

由周定邦自編、自彈、自唱的長篇史詩型唸歌作品,敘述1947年二二八事件始末。自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臺籍人士返鄉開始,至戰後臺灣社會情況及人民心理轉變,再到事件爆發、陳儀請兵大屠殺、二七部隊武裝抗戰等。專輯命名「BOK血Ê孔嘴」,即湧血的傷口,象徵事件即使已過70多年,在臺灣人身上的傷口仍未癒合。專輯包含序詩、歌仔頭、第一部狗去豬來迎祖國、第二部起霧的島嶼、第三部湧血的傷口、第四部勇敢的臺灣魂、歌仔尾。

動畫
中華文化總會x臺灣吧《轉型正義》EP1,2019

2019年由文化總會推出說理型動畫專題:《轉型正義》,透過動畫形式,讓臺灣青年及大眾更理解發生在臺灣的歷史,進一步針對過往被大眾忽略的故事進行反思。本系列動畫共三支,帶出重要的三項任務:「真相、究責、平反」。以客觀視角切入,進行正反合論述,呈現臺灣現下面對轉型正義的情境,透過歷史資料,輔以軟性故事溝通,帶出各項行動背後動機,期以傳達實踐轉型正義不只是為了受難者及其家屬,也是讓社會一同縫補傷口。

漫畫
image.png
阮美姝x張瑞廷《漫話二二八》,2005

由阮美姝籌劃、張瑞廷繪畫,為國內第一本以二二八事件為主題的漫畫作品。阮美姝認為,二二八事件是一段臺灣史上不能遺忘的悲劇,希望藉由黑白漫畫的創作形式,讓更多年輕人認識歷史。此書分為兩集,第一集著重在事件描述,以簡單的線條、生動的畫面,讓不喜文字閱讀的人有著較全盤瞭解;第二集則聚焦在受難者們的故事,包含阮朝日、王添灯、湯德章等,呈現當年國民黨政府全面鎮壓的暴力。

image.png
杜福安《烈火中的二二八》,2012

此書以漫畫形式帶領讀者回到事件發生的時代,陳述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藉由細膩的筆法重現1940年代的臺灣,畫出當年全臺各地的社會情勢、隨即而來的國民政府專橫、鎮壓場景,也讓臺灣人當時反抗專制政權的努力與決心躍然紙上,盼讀者有親歷現場般的感受。學者認為,若從大歷史的文化觀點來觀察,二二八事件可謂兩個不同社會文化間的衝突,此作品明確地掌握此歷史意義。

image.png
林莉菁《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2012

自傳體漫畫,分為上、下二冊。上冊名為「縫上新舌頭」,「以舌頭割舊縫新象徵母語被閹除,表達面對語言、文化被取代時的焦慮」,呈現戒嚴時期的童年境遇。下冊「惡夢醒來」則自就讀北一女中開始,即1980年代末期,正值解嚴、解除報禁及黨禁後的社會震盪,突顯黨國歷史教育與二二八事件真相的斷層。書中各階段的成長記憶,所遭遇到文化衝突與自我辯證,呈現政治上個體覺醒的歷程,即為臺灣人認同之議題。

image.png
Tseng Feng《偉大而美好的種籽:重繪二二八看見人民迸發的力量》,2019

2018年,作者與友人規劃於一個月間持續在社群網站上發表「228系列插畫」,意外掀起網路論戰,成為此書的企劃緣起。書裡的圖像及文字引領讀者重回二二八事件的時空,看見曾有一群人挺身而出、勇敢反抗,將生命奉獻給這座島嶼,成為偉大而美好的種籽,扎根、綻放、結果,並再次傳播,期以強調歷史其實離我們不遠,每個人皆能成為一顆偉大而美好的種籽,隨著世代演變仍能不斷遍地開花。

電玩
image.png
施特朗《血腥之日二二八》,2019

作者認為反抗才是臺灣數百年來的歷史主軸,特別是二二八事件,因而選擇製作電玩遊戲,讓更多人願意理解歷史。玩家將扮演一位自荷蘭時代便從歐洲移民到臺灣的女吸血鬼,移民的背景展現臺灣人包容的民族性,而每關魔王各代表二二八事件當年,某部分外省人的想法,藉由雙方立場差異導致的對立,而非絕對劃分正義與邪惡,讓玩家能更加理解二二八事件的因果。作品於2019年開放網路試玩下載,預定於2020年推出正式版。

之後的我們

當人們開始提起更多關於二二八事件、民主、人權等議題時,不僅講述曾經埋藏在記憶中的故事,也將成為未來世代解讀歷史的養分。歷史不是一個人往前走一百步,而是一百個人往前走一步,越多人關注歷史真相,越能縫補過往的傷痛。這些串起過去與未來、質疑與認同兩端觀點的對話,將成為反思歷史論述的一個媒介,生在這新時代浪潮下的你,請說說對二二八事件的觀點。

 

讀者觀點投書

請仔細閱讀並思考這些議題,您可沿著摺頁虛線撕下提問投票券,依題號投入展場內同意/不同意的透明壓克力箱,一起成為解讀歷史的一份子。

  • 提問一:錯誤可以原諒,歷史傷痕不能被遺忘。(同意/不同意)

  • 提問二:面對二二八,我們應向前看,不要往後看。(同意/不同意)

  • 提問三:找出歷史真相以及追究加害者的責任,才是和解的起點。(同意/不同意)

 

再談一次二二八

二二八事件為近代臺灣史上的重大悲劇,對於未來可能的威權復辟或是國家暴力,我們應該要如何面對?歡迎寫下你的看法。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