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出版品

二二八通訊/2017年12月號

董事長的話――正視下一階段檔案整理的工作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薛化元 董事長
image.png

二二八事件發生距今已經71年,還記得在2017年曾說明基金會後續工作推展時,以配合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完成二二八事件的轉型正義報告做為重要的目標。如今,「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已經順利完成立法,相信很快的,行政院會提名促轉會委員提名送交立法院同意,而促轉會也可以順利掛牌運作,這對台灣的轉型正義而言,當然是跨時代的重要一步。如此,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當然應該配合促轉會,完成二二八事件轉型正義的報告,這也是蔡英文總統推動轉型正義重要的政見。不過,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基金會本身就有調查二二八歷史事實的責任與義務。因此,在促轉會正式掛牌運作之前,基金會本來就應該推動二二八事件轉型正義的相關工作,以便往後將相關報告送交促轉會彙整。為了此一工作目標,相關檔案的調閱、整理是相當基本的工作。

就此而言,首先,根據過去一年的進一步清查受難者的結果展開。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和本基金會共同出版《保密局台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五冊之後,中研院台史所提供相關的人名檔案,配合本基金會自我清查過去檔案中可能是二二八的受難者,而沒有申請補償或賠償的人名檔案。核對之後發現,除了過去本基金會賠償(補償)的兩千三百多位二二八受難者之外,保守的估計可能是二二八事件受難者而沒有申請賠償的還有超過一千名左右(截至3月9日清查結果)。而這樣的清查工作,未來將在檔案管理局的協助下,持續進行。換言之,還有為數比目前已知人數更多的可能的受害者,仍然有待進一步的清查。而這還不包括這一波開始展開的政治檔案徵集過程中,新發現的二二八相關檔案史料。根據目前的了解,在警政部門就有找到相關的名冊,而這對二二八受難者的清查而言,只是其中一環,其他情治單位或相關單位,有關二二八事件的檔案,應該也還有一定的數量。換言之,相關檔案的出土,使我們對二二八事件的了解可以有更進一步的掌握。

當然,受難者姓名的追查,只是整個工作的一部分。針對已經確認是受難者,或可能是受難者的名單之後,基金會將進一步進行相關檔案的調閱整理工作,而這一個為數龐大的調閱整理工作,是釐清二二八真相的重要一環。只是單單透過這樣的工作,是無法完全掌握全部的事實,而有必要再透過口述或是檔案的解讀整理才能夠進一步的突破,而這也是未來一年基金會在真相調查的工作上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至於包括轉型正義相關內容的研究撰寫,過去責任歸屬報告如何增補,乃至賠償工作的進一步展開,恢復名譽工作的配合進行,也都是基金會未來一年的重頭戲。相關的部分,未來再跟大家做報告與說明。

執行長的話---傷痕二二八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楊振隆 執行長
image.png

小時候喜歡摺紙船,放著它在家門前的旭川運河裡漂流,再追著紙船到達港域的河口處,阿嬤常說河口處東邊的港域很險惡,不要靠近它。只記得有一年,這個浮滿木材的海域突然被填土變成東岸停車場,但是很多人卻不願意把車子停到地下層,因為那裏不『乾淨』。這時候我才知道很多年以前那裡曾經浮屍無數,而我的二叔也是其中之一,他身上被綁縛著鐵線與石板,跟另外兩個人沉冤海底,也同時知道我的父親在那個時期被警察局、憲兵隊、要塞司令部分別來拘捕,而每次都要用大桌巾包裹著鉅款贖回。更知道我的祖父從此人間消失三個多月,而最後才以寫自新書而重現人世。我的家庭老師、醫生、市參議員,正是那個時期被整肅的社會階層。那是1947年3月的228大屠殺。

時間又到了這個時期,阿嬤常在幽暗中飲泣的身影頓時鮮明。我們到現在心中仍然有一種痛,痛在真相始終有人要讓它誨暗不明,痛在於傷痕癒合的緩慢。71年了,好長的一段日子。但是我們卻仍然看不到社會正義被真正的實踐,政府的金錢補償、紀念儀式,只是對此事有了基本的交代而已,轉型正義未竟之路還很長呢。那個228的元凶,仍然被尊奉在高大的建築內睥視前方的自由廣場。威權的圖騰依然到處聳立,當然,我們也從來不會寄望國民黨這個原來就是228加害者集團的政權,會有什麼幡然悔悟的舉動,我們倒是寄望現在的政府對實踐轉型正義的承諾。但是我們並不是狹隘的只注視228的單一層面,我們很早以前就認為228應該有個重新的定義,它可以代表這塊土地400年來種種衝突與傷痛,我們要以不同的面向來審視228,以建構一個族群和解平台,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不同族群進行對話,並共同來檢視400年來所經歷的苦難,而能凝聚守護台灣的共識,這才是對228的真正救贖。

後記:本文原書寫於2016年3月8日基隆228大屠殺之紀念文,時值新政府已準備執政,而以受難家屬的心情所寫的傷痛與期待,幸見2017年年底促轉條例通過,同樣的心情卻有更深切的期待,故經修改後,重新敘說。

時代轉型.正義無懼
二二八事件71週年中樞紀念儀式

蔡英文總統致詞時,期許未來的促轉會在最短時間內組成國家轉型正義報告撰寫團,將二二八的真相和責任歸屬,清清楚楚地交代。(攝影/林昭任)

quarterly_201803_03b.jpg

台展90系列講座第3場由邱函妮博士細細講述台展與「台灣美術」的同床異夢。

image.png

在小號樂音的引領下,與會的全體人員起立為二二八事件默思哀悼。(攝影/林昭任)

image.png

本會董事,也是受難者林界之女林黎彩致詞時指出,只有讓促轉會超然獨立,才不會在政治妥協下屈服,不讓公平正義變質。(攝影/李芝菁)

image.png

在頒發回復名譽證書的過程中,蔡總統特別留步與受難者謝一誠寒暄並聆聽訴求。(照片/總統府提供)

在滂沱大雨中,二二八事件71週年中樞紀念儀式,於2月28日下午在臺北市二二八和平公園舉行,除邀請受難者及家屬參加,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賴清德、本會董事長薛化元、內政部長葉俊榮、文化部長鄭麗君及臺北市長柯文哲等政要皆出席。2017年12月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預計於今(2018)年4月掛牌運作,故以「時代轉型.正義無懼」為此次活動主題,企盼在促轉會成立後,隨著檔案開放及清查,能加速理解真相、釐清責任,追求臺灣歷史及時代世代的轉型正義。

活動首先由受難者王添灯外曾孫何忠謀的小號樂音,引領全體人員起立為這件臺灣歷史的傷痛默思哀悼,接著由蔡總統獻花行三鞠躬禮向二二八受難英靈們致敬。本會董事長薛化元首先進行致詞,薛董事長表示,過去一年特別感謝內政部、文化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及國家檔案局的協助,讓基金會掌握到更多新的受難者資料,基金會將會配合蔡總統的政見,促進臺灣轉型正義。薛董事長對於本會未來的任務特別指出,基金會與促轉會合作,將於近期內展開撰寫「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推動工作,報告內容會進一步追究真相探究責任,再配合新出土的史料,儘速協助國家完成轉型正義調查報告;而完成報告只是另外的開端,因為人們要記取歷史教訓,透過教育與歷史傳承,才能避免悲劇重演,也是受難前輩們念茲在茲的事,薛董事長提醒,「風雨代表過去臺灣歷史走過的經驗,我們一定會記取教訓,不讓錯誤重演」。

主辦單位之一臺北市政府柯文哲市長致詞時提到,二二八事件71年過去,但因缺乏和平對話機制,轉型正義遲遲未能落實,導致大眾無法坦然面對歷史,相信面對問題會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能共同面對歷史真相和平對話,才能避免未來再發生同樣的錯誤。本會董事,也是受難者林界之女林黎彩致詞時對《促轉條例》能否徹底執行抱持疑慮,她認為,只有讓促轉會超然獨立,才不會在政治妥協下屈服,不讓公平正義變質。她這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讓二二八事件的元兇與幫兇被記載在歷史課本上,讓臺灣成為有尊嚴的國家。紀念表演由原住民歌手戴曉君以《慢慢的》、《悲傷彩布》兩首歌曲,用純淨又具穿透力的歌聲來療癒受難者與家屬的悲傷,獲得堅定的力量,戴曉君訴說此時此地歌唱的意義,「原住民也應是轉型正義的一部份,捷運臺大醫院站一號出口,有我的族人在那,寫下《悲傷彩布》正是希望臺灣每個族群都可以走出堅定的路,透過歌聲給族人、給臺灣力量」。

行政院長賴清德致詞時承諾,儘速將促轉會委員名單送至立法院行使同意權,並全力支持及充分授權促轉會權限,及大力支持「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及「國家人權博物館」所需經費,並強調會進一步具體回應社會要求,使真相早日水落石出,讓受難者和其家屬有空間予以原諒,也使社會有信心,避免二二八事件在臺灣社會再次發生。

蔡英文總統致詞時,期許未來的促轉會在最短時間內組成國家轉型正義報告撰寫團隊,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國家有類似真相調查報告,「我的期許很簡單,臺灣版的轉型正義真相調查,必須達到國際的標準」,報告希望以專書或是專章的形式,將二二八的真相和責任歸屬,清清楚楚地交代,蔡總統另期許促轉會要盡全力清查政治檔案,讓檔案重見天日,讓歷史自己說話;不只是國家檔案的徵集、整理和開放,政黨及附隨組織的檔案,也關係過去威權時代的運作,促轉會也應盡全力蒐集;蔡總統特別指出,「那些被認定是政黨附隨組織的檔案,如果被有心人士刻意湮滅,必須負起法律責任」。最後,蔡總統頒發回復名譽證書給高齡91歲的受難者謝一誠,以及楊阿壽、劉戊成、梁阿標等3名受難者的家屬,以回復其遭受政府羅織「強盜」罪名或遭誣陷鼓動市民參加抗爭罪名等等之名譽,頒發過程中,蔡總統特別留步與家屬寒暄並聆聽家屬訴求。

中樞紀念儀式在已故音樂大師蕭泰然的小提琴作品樂音中結束,從此刻起,隨著促轉會的成立,本會將竭盡心力,儘速協助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進一步追究真相探究責任,以追求臺灣歷史真相的轉型正義。(文/陳文恬)

二二八事件71週年.各地紀念活動精選實記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28。0還原歷史。邁向正義」
二二八71週年紀念行動

此活動由鄭南榕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蔡瑞月文化基金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等48個團體共同發起,於2月24日下午由天馬茶房步行至行政院,希望讓所有世代和各個族群記憶及反思二二八事件對台灣社會帶來的影響,並督促執政當局以實際行動落實轉型正義。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學朗誦追思會

高雄市228事件發生於1947年3月6日,二二八事件中政府軍隊正式武力鎮壓的第一聲槍響便是在高雄市政府(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響起,也開始了高雄二二八事件中一連串的犧牲,更是全台單一地點死傷人數最多的地方。為紀念這屬於高雄人受難的日子,3月6日邀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師生於高史博前廣場,舉行【文學朗誦追思會】,用臺語接力朗讀,象徵民主精神的傳承。

紐約文教服務中心
二二八紀念會陳澄波作品展

由紐約文教服務中心主辦,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臺美文藝協會、北美粉彩畫家協會及麥迪遜臺灣同鄉會協辦之「二二八與消失的臺灣美術——『故鄉.印象』:陳澄波作品展」,2月22日於僑教中心舉行開幕茶會,以合唱、臺語詩歌朗誦及鋼琴伴奏、播放紀錄片及書展等方式,紀念「二二八」及罹難的臺灣美術先驅、著名油畫家陳澄波。活動同時邀請陳澄波先生外孫蒲浩然先生出席分享家族故事。

倫敦亞非學院
歷史、臺灣、二二八工作坊

今(2018)年英國倫敦亞非學院的台灣學生們,一同集結舉辦了「歷史、臺灣、二二八工作坊」的紀念活動。活動中透過討論二二八事件的始末,表現出事件對臺灣後續發展的影響,以及現下對事件真相爭論不休的情況;更以此點出二二八事件被台灣史學界忽視的問題,進而期待與大眾討論如何從史學觀點思考二二八事件。(文/蘇奕隆)

重見黑暗時代中的璀璨火花
《青春二二八:二七部隊的抵抗、挫折與流轉》新書發表座談會

image.png

《青春二二八:二七部隊的抵抗、挫折與流轉》共同作者群,左起:關鍵評論網彭振宣編輯、台北教育大學蘇瑞鏘助理教授、台中教育大學楊允言副教授、主編東華大學楊翠副教授、北藝大林瓊華助理教授及雲科大陳瀅州助理教授。

quarterly_201803_05b.jpg

當日活動吸引超過150位關心二二八事件史實真相研究的民眾參加。

image.png

高齡91歲,當年身為二七部隊警備隊長、烏牛欄戰役指揮官黃金島先生,亦親臨會場力挺。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臺中地區住民建立「在地戰鬥型」的民兵隊伍,其中「二七部隊」的建立,是戰後初期中臺灣最具指標性的事件,其行動的積極性與活耀性,比起其他縣市毫不遜色。在地青年燃燒自身及青春,挺身戰鬥到最後一刻,不僅點亮暗夜臺灣,也為臺灣史寫下壯美的一頁。2017年「二七部隊」成立70週年之際,《青春二二八:二七部隊的抵抗、挫折與流轉》的出版,正是向歷史上的青春魂體致敬。此書係由楊翠副教授主編,以「2016年重現二七部隊學術研討會」發表的文章為基礎,特別的是相關研究係為民間學者自主性推動學術研究工作。

本會於今(2018)年1月20日上午舉辦《青春二二八:二七部隊的抵抗、挫折與流轉》新書發表暨座談會,主編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楊翠副教授及作者群皆與會出席,當年二七部隊警備隊長、烏牛欄戰役指揮官黃金島先生(現年91歲)亦力挺親臨會場,共同見證這段歷史及分享心路歷程;楊翠副教授表示,出版緣由具有三個意義,第一,參與二七部隊年輕人用他們的青春及民主的靈魂,來對抗國家暴力;第二,即使是70年後,老先生們熱情依舊青春;第三,這個世代的青春少年能否接續黃金島先生時代的青春靈魂,希望能透過跨世代的對話,再開創臺灣及文化主體性。

作者之一的台北藝術大學林瓊華助理教授表示,撰述文中係以謝雪紅為研究主體,謝氏當年被指為二二八逃兵,逃到中國後,在中國又遭到當時鬥爭。謝氏是社會主義者而非民族主意者,她所代表的左翼價值是臺灣的歷史資產,實有待臺灣青年進一步探索和深思。

作者之一的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陳瀅州助理教授表示,其所撰述之論文,主要以6部直接或間接提到二七部隊的文學長篇小說為觀察重點,包括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陳玉慧《海神家族》等。臺灣作家們陸續發表二二八小說,填補過往被視為禁忌的二二八事件與戰後初期的國府惡行等歷史時期,使臺灣歷史小說的版圖更完整,其中描寫二七部隊的作品更是少數,將藉由不同書寫方式,進而反思這段二七部隊的歷史事蹟。

作者之一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蘇瑞鏘助理教授則沉重表述,身為臺中人,不得不坦承以前不知道太多有關二七部隊的歷史,而真正著手研究時,驚覺相關檔案資料破碎,故期望能有更多人由不同角度深入了解這段歷史。二七部隊代表的是主張號召民眾武力對抗當局,部隊成員以男性為主,當年這些滿腔熱血的臺灣青年並肩作戰,為了理想而參加二七部隊的抵抗行動……。然而這些成員,日後有選擇自首、自新保命者或繼續對抗當局者,也有選擇逃亡異鄉者,他們的政治抉擇皆不盡相同。倘若將歷史拉回1947年的3月天,他們為臺灣前途出面抵抗暴政的壯舉,都是該被記錄在臺灣的史冊裡。

作者之一的關鍵評論網彭振宣編輯則提到其本身是戰史的愛好者,但當知道二七部隊後,才發現與以前對二二八的想像不同,網路資料很片段且差異很大。隨著「關鍵評論網」團隊專題規劃時,希望透過以較通俗的報導和文章來傳遞這件台灣史實,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二七部隊。

作者之一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楊允言副教授表示,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中部有兩個重災區,一則是臺中師範(臺中師專、今臺中教育大學),一則是臺中商校(臺中商專,今臺中科技大學),兩所學校從二二八事件發生至戒嚴時期,遭當局嚴格控制的。為此,他於書中提及「象徵威權獨裁的蔣介石銅像,還高高矗立在校園內,威權陰影仍然沒有完全離開這個曾經遭受歷史苦難的學校」。

藉由新書發表座談會,感謝民兵隊伍在臺灣史上的黑暗時刻,挺身而出,爆破黑暗,尋求微光,為我們開創了一條朝向政治自主與文化主體的新道路;並期在促轉條例通過及促轉會成立,更多的文獻檔案開放,配合史料的出土及學院相關研究成果的深化及擴大,共同為二二八事件的研究深耕努力!(文/黃詩茹)

該改的不只是446條「中正路」
留德博士談《促轉條例》不足,台灣能做的其實更多(上)

image.png

今年度首場真人圖書館活動,高雄大學取得政治法律碩士、目前於德國就讀博士班的講者鄭嘉瑩以「促轉條例通過了,然後呢?」為題,探討台灣與各國的轉型正義過去、現在與未來,吸引相當多關心此議題的民眾參加。

過去專門監控人民的德國史塔西總部,現已變成史塔西檔案局,當初成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在國家從威權轉型成民主的第一時間,全面追查前東德公務員和史塔西的關係。(鄭嘉瑩攝)

image.png

德國民間團體發起「踏腳石」藝術,在路面鋪上金色小磚簡介每棟建築物過去歷史。(鄭嘉瑩攝)

「台灣有446條中正路,但台灣還存在許多我們習慣、沒想過的東西,是獨裁統治留下來的……」轉型正義該改的,只有「中正路」嗎?1月20日下午,高雄大學政治法律碩士、目前於德國讀博士班的鄭嘉瑩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演講,借歐洲經驗談《促轉條例》通過後的各種不足,思考台灣還能多做些什麼。

「有理想很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
財源不獨立換政黨是否能繼續?

「錢」是促轉會將面對的第一個問題。鄭嘉瑩表示,據《促轉條例》,今年將成立的促轉會屬中央二級獨立機關,類似中選會、NCC等直接掛在國家之下,但他國的相關機構是獨立基金會,財源的差異,很可能造成兩者達成轉型正義效果的差異。

「這樣爭議的歷史事件,如果沒有獨立預算,超越政府能控制你、左右你,換了人可能就要重來一次……會有2020年下一個促轉會嗎?就算是民進黨執政,也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鄭嘉瑩表示,目前促轉會的一大問題在於「沒有獨立超然性」,掛在國家之下並由行政院編列預算支應,恐產生下一個政黨買不買帳、「編100塊你認了,編10塊你還是得用」等問題,受到執政者意向局限。

其他國家是如何面對「錢」的問題?鄭嘉瑩以「德國聯邦東德統一社會黨專制政權重新評估基金會」為例,財源來自不當黨產沒收後的基金,基金會也可以將檔案等歷史資料做成明信片來增加收入,但台灣財源不獨立、也受限法規無法營利賺錢。

「有理想很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活在政府的陰影下,我們看到的是有限的,為何不能讓機關以自己的力量運作?我們到底是不信任什麼?為何一定要放在政府名字之下?」這是鄭嘉瑩對現有促轉會的一大憂心。

2年時限恐讓報告倉促了事
不知道檔案在哪、無權調用更是大問題

時間限制,也可能造成轉型正義報告倉促了事。鄭嘉瑩表示,通常國際很少規定進行轉型正義工作的時限,頂多寫「到受害者、加害者家族凋零為止」,但現有《促轉條例》相當罕見地提出了2年時限:「這會回到預算的問題,如果2年做不完,預算怎麼編會是個問號……既然定兩年,是否可能為了執行而執行、倉促交個報告對全民了事?」

2年內要徹查過去發生的所有問題相當困難,會碰上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檔案證據如何取得,鄭嘉瑩說:「台灣可能很多檔案在國外大使館、使節寫的報告,台灣學術單位沒有有系統去翻譯、整理、調閱,只能看誰佛心來的,把檔案挖出來寫……」

鄭嘉瑩表示,各國處理歷史爭議係先將檔案強制沒收歸公,例如德國史塔西檔案局將整個東德國家安全局的檔案都保存下來,1991年德國強制沒收兩德時期東德檔案,南非更是一律凍結,「哪怕只是一份挖水溝的公文」,但在台灣,促轉會會面臨到的大問題就是無權去要檔案:「促轉會能否殺去新店(警備總部)調查,翻遍法條找不到。」

「大費周章立了一個法,結果什麼武器都沒有,對受害者、加害者來說都不公平,加害者做的事可能沒證據,受害者也很難平反名譽......我們連檔案在哪都不知道,特務的問題沒有人可以清楚說出檔案在哪,這只能靠政府願不願意主動回頭。」

中正紀念堂、中正路、「雨農」國小怎麼改?
改了以後還該做什麼?

除了錢、時間問題,鄭嘉瑩嘆,《促轉條例》亦無交代該如何處理中正紀念堂、慈湖等政治遺址的問題:「中正紀念堂原址被迫遷走的人要不要賠償?賠完以後要拆,還是不拆?這東西沒有正確答案,但留或不留都是一門藝術、一門智慧……我們真的該用國家預算去悼念獨裁者嗎?跟北京人民大會堂、俄羅斯列寧墓有什麼不一樣,這是台灣一直沒有思考的,《促轉條例》也沒提到。」

鄭嘉瑩也提醒,除了討論度極高的中正紀念堂外,台灣有一些被「漂白」的政治遺址,例如過去警備總部變成海巡署、又變成國防後備指揮部,或被忽略的遺址,例如全台各地過去國民黨員集合地點、中山堂、介壽堂,「如果今天留了他,能否詮釋他?如果不留,怎麼該下一代交代『為什麼不留』」,也是台灣人該思考的。

《促轉條例》過關後,要不要改掉「中正路」成熱門話題,而鄭嘉瑩表示,除了「中正路」以外,台灣還有很多獨裁統治留下來的地名,例如跟特務戴笠有關的「雨農國小」、或一些因為「國民政府覺得不好聽」被改掉的古地名,要不要、該不該、怎麼回復,都是必須思考的。

鄭嘉瑩也提醒,改名雖然不難,但改了以後也該思考是否該補上介紹,例如「何時改路名」,下一代才能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事,該改怎樣的名字也是一門學問。

「有沒有可能改掉中正路的路名,取一個大家都能信服的新名字?」鄭嘉瑩以德國瓦特‧柯林恩貝克路(Walter Klingenbeck-Weg)為例,這條路名係紀念一名反納粹年輕人,他在14歲起身反抗、之後因慶祝同盟國勝利被送上斷頭台。

瓦特‧柯林恩貝克的故事在1997年被放進教科書,教會一旁的路也以其名命名,鄭嘉瑩說,這是「提醒大家這條路上70年前有個年輕人站出來,反抗時代下的不公義」,路旁也有放上他的照片說明過去歷史,是台灣可參考的作法。

 
「台灣能做的應該不輸人,這塊土地能做的更多」
催生台灣歷史記憶

最後鄭嘉瑩提問,《促轉條例》能否「催生出屬於台灣的歷史記憶」?鄭嘉瑩以「天馬茶房」為例,嘆台灣雖然保留了天馬茶房,許多人經過南京西路卻不知此處與二二八事件有關,「我們從來沒有去想過屬於這塊土地的歷史記憶是什麼,發展觀光跟教育下一代的機會。」

鄭嘉瑩舉例,德國有民間團體發起「踏腳石」藝術,在路面鋪上金色小磚簡介每棟建築物過去歷史,在國外甚至能包裝成高價旅遊行程,但在台灣,過去埋葬受難者的六張犁公墓卻沒在六張犁站立碑,是很可惜的:「台灣能做的應該不輸人,這塊土地能做的更多。」

鄭嘉瑩提醒,無論《促轉條例》會不會「落日」,民間或許都該思考要不要做類似「踏腳石」這樣的計畫。歷史記憶係台灣珍貴的資產,能否從轉型正義過程裡梳理出這些,將是台灣人要共同面對的課題。(本文轉載自風傳媒/撰稿:謝孟穎採訪中心記者)

了解更多轉型正義議題 www.storm.mg/article/379817

《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新書發表會暨座談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胡博硯教授(左起)、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薛化元董事長、台灣政治受難者協會蔡寬裕理事長及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陳儀深董事一同參與與談。(攝影/黃謙賢)

image.png

編者邱斐顯女士透露,大學畢業那年才知道就在家對面的天馬茶房所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希望未來能透過全面性的教育讓下一代都清楚明瞭此歷史事件。(攝影/黃謙賢)

走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重返1947年
與台北市政府合作 跨越時空~重返1947二二八實境遊戲教材發表
並正式簽署「教育合作備忘錄」

quarterly_201803_07a.jpg

北市東門國小與萬福國小的教師與學生聆聽實境教材遊戲的說明及意涵。

quarterly_201803_07b.jpg

在台北市陳景峻副市長見證下,教育局與本會雙方正式簽署「教育合作備忘錄」,期雙方於分享資源及相互合作的互惠原則下,加強推動人權教育,推廣與宣導人權議題及相關教育知能。

quarterly_201803_07c.jpg

在老師帶領指導下,東門國小的同學們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中專注地進行實境教材解謎闖關遊戲。

二二八事件71週年紀念日前夕,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與本會攜手合作開發「跨越時空~重返1947二二八:自導式學習手冊及實境遊戲教材」,於今(2018)年2月26日上午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辦發表會,發表會內容包括教材授課說明、雙方簽署「教育合作備忘錄」及自導式學習及實境冒險遊戲實戰課程。

台北市教育局從2017年起即積極敦促所屬單位研擬一套適合中小學認知與學習人權理念的戶外教學方案,並請人權輔導團負責教案規劃及製作,場地選定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經數度會商、場勘及教案討論,在二二八71週年前夕完成這項嶄新的「自導式學習」與「實境教學」計畫,突破傳統制式的導覽教學,對於人權教育推廣影響深遠。北市人權輔導小組林江臺老師在課程說明時強調,課程核心是如何讓孩子瞭解二二八事件不只是歷史事件,更重要是如何從人權的概念下去理解今日社會該如何避免發生相同事情,甚或是身為公民的我們,能否願意為社會付出一些努力。

此款教材邀請到中小學社會領域相關教師共同設計,內容依據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脈絡,結合紀念館內佈展主題來規劃相關自主學習課程,藉由時光旅行的概念,帶領學生重返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透過數位冒險遊戲、實境解謎闖關等方式,讓學生更能深刻了解二二八事件,落實人權教育,進而更遵循去追求基本人權的普世價值。

活動參與貴賓、臺北市陳景峻副市長在致詞中表示,雙方的跨界合作,讓青年學子得以深刻認識二二八事件,不僅為撫平這歷史傷痛,更讓二二八事件成為跨世代共同的歷史記憶;本會楊振隆執行長則表示,政府設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目的,就是希望積極落實臺灣歷史教育,經由二二八的歷史教訓,宣揚人權理念,以達「人權立國」的目標;北市教育局何雅娟副局長致詞中沉重地表示,父親亦曾經歷當年二二八事件,希望透過歷史呈現,學到如何包容及省思,這是首重要務。在陳景峻副市長見證下,教育局與本會雙方正式簽署「教育合作備忘錄」,期雙方於分享資源及相互合作的互惠原則下,加強推動人權教育,落實人權法治的意象及概念,藉以推廣與宣導人權議題及相關教育知能。活動最後,與會人員齊聲喊出「為最大多數,謀最大幸福」;「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可以被遺忘」等四段話,藉以惕勵在場所有參與人員及師生。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於1931年初創時為「台灣教育會館」,87以後的今天,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高度來深化並推廣人權教育,不同的時空交錯下有不同的文化意涵,但同樣肩負教育與傳承的使命,期望政府與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支持與鼓勵!(文/賴亮竹)

李榮昌先生對李藍慎女士的悼念

image.png

李榮昌先生現場訪問照。

image.png

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李瑞峰律師的遺孀李藍慎女士於2017年12月6日在美國休士頓Kindred Hospital以95歲高齡辭世,安息Forest Park Westheimer Cemetery,本會謹根據其姪子李榮昌先生之口述撰文,以示悼念。

李藍慎,1923年出生,臺北雙溪人,畢業於臺北州立基隆高等女學校(今國立基隆女子高級中學),1941年因媒妁之言而與李瑞峰結婚,婚後生了一男李榮達與一女李月華。李瑞峰1911年出生於竹南海口尾(今苗栗竹南),1940年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法科,並於同年通過高等文官司法科資格考試,戰後憑藉著律師證照於宜蘭執業。李藍慎與孩子們住在臺北,而李瑞峰為了顧及家庭與工作,僅能兩地來往奔波。

二二八事件爆發,1947年3月9日政府宣布戒嚴,開始進行血腥鎮壓。10日,李藍慎與李瑞峰原想從位於臺北哥哥李瑞漢(1906-1947,日本中央大學法科畢業,曾任臺北市會議員、臺北市律師公會會長)的家回到自己住處,但怕在路上受到兵禍波及,因此夫妻倆又折返李瑞漢家中暫時躲避。接近傍晚時分,李瑞峰與李瑞漢、友人林連宗(1904-1947,彰化人,就讀於日本中央大學法學部,曾任臺灣省律師公會理事長、臺灣省參議員、制憲國大代表),在李瑞漢家一同被便衣特務與憲兵告其「長官(陳儀)要請你們去開會」之由而被帶走,從此下落不明。事後根據解密的官方檔案中發現,李瑞漢與李瑞峰被政府當局以「陰謀叛亂首要並強迫接收法院」之名羅織成罪。

事發後,家屬四處打聽消息,並向政府各單位投送陳情書,但都未得到正面的答覆。面對此重大打擊,李藍慎除感到茫然、哀痛之外,為了扶養年紀尚小的兒女,必須肩負家中生活經濟重擔,先後從事織衣、家庭裁縫、家中幫傭等職,由於兼顧家務與工作不堪操勞憂慮,期間還曾住進臺大醫院進行精神治療,兒子只好被寄託在親友、孤兒院中。女兒由於經常生病又沒錢妥善照料之因而早逝,兒子原本是臺北建國中學的優秀生,然因失去家庭溫暖等種種生活不如意因素,而使其無心學習、憤世嫉俗,最後誤入歧途。1980年,友人介紹李藍慎到美國工作,於是母子倆決定移居到美國展開新的生活,其後兒子在休士頓經營餐廳,結婚後並生下一女。

在臺灣解嚴之後,李藍慎與李榮達除了參與二二八相關活動進行平反,並與其他法界受難者家屬共同捐出228萬成立「二二八司法公義金」,為使臺灣司法保障人權以實現公義之目的,期間更透過口述訪問等方式發聲,讓更多人了解二二八事件的真相。(訪問/柳照遠、文/游淑如)

李榮昌先生閱讀李藍慎女士生前接受訪問的紀錄。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Tel  02-23326228

Fax 02-23396228

100052臺北市南海路54號

No.54,Nanhai road,Taipei City 100052,Taiwan

  • Facebook
  • Youtube
  • Line

© 2024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