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出版品

二二八通訊/2020年4月號

董事長的話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薛化元 董事長
quarterly_202004_01.jpg

本會這兩年的工作要點之一,就是進行二二八轉型正義報告的研究工作。這個工作固然是政府轉型正義政策落實的一部分,但也是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的法定職責。根據「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第3-1條規定,「二二八事件真相調查、史料之蒐集及研究」及「釐清相關責任歸屬」,基金會理應持續進行二二八事件的真相和事件責任歸屬的研究。因此,在「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完成立法工作之前,基金會就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和內政部的經費協助下,開始籌組「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研究小組。研究小組由陳儀深(國史館館長)擔任主持人,我擔任協同主持人,參與的學者、專家包括黎中光(國史館主任秘書)、何義麟(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許文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蘇瑤崇(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劉恆妏(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林正慧(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歐素瑛(國史館修纂處纂修)、吳俊瑩(國史館修纂處協修)等人。再邀請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許雪姬所長、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李筱峰擔任顧問,負責文稿的審查工作(後來又邀請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黃富三、前國史館修纂處處長侯坤宏、嘉義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許志雄等人加入審查工作)。

在計畫展開之初,基金會就已經思考與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配合問題,因此,「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研究成果,將以《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的方式,送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以作為撰寫轉型正義報告二二八事件部分的參考。另一方面,在英文翻譯、出版的方面,也與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合作,共同推動。

至於整個研究工作的展開,是在1992年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和2006年本基金會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的基礎上,由團隊成員根據新出土的檔案、史料,並針對過去囿於時間及環境因素未及處理的部分,分篇撰寫,而有本書的完成。

在執行「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計畫期間,基金會持續接到關心者的探詢:「這樣是不是就可以完成二二八轉型正義的工作呢?」我想答案應該是很清楚的:「當然不是」。如前所述,對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而言,進行真相的調查,或是轉型正義工作的推動,是法定的任務之一。而透過這兩年政治檔案的再發掘調查,也找到不少二二八相關的檔案,在可預見的未來,透過政府與民間持續的努力,應該還有更多的史料、檔案會出土。而這些新的檔案、史料當然也需要重新再整理。因此,《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的完成或是出版,只是二二八轉型正義工作的階段性任務完成。未來,在此基礎上,如何繼續推動二二八轉型正義工作,將是基金會以及政府相關部門責無旁貸的任務。

執行長的話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楊振隆 執行長
quarterly_202004_02.jpg

二二八過後的三月裡是個忙碌的月份,而二二八的轉型正義報告稿在3月8日正式舉辦新書發表會,亦即繼2006年的二二八責任歸屬報告書出爐後,二二八的真相澄清又大大跨前一步。同時也代表二二八轉型正義的論述已大致完成,現在該是執行的時候了。

但這個月還有個重要的事情,就是年度預算的審查,有道是數字會說話,只要審視本會的歷年經費收支及實際執行概況就可以看出本會及館務進行的重點。在八項支出品目中,扣除行政管理、紀念活動……等等經常性的支出外,有三項重要的品項除了第一年有支出外,往後幾乎是年年下降,甚至掛零。這幾個項目是二二八事件真相調查研究、教育及文化活動、教育文化歷史人權之國際交流。為了彌補這些缺憾,我們在內政部、文化部、促轉會的大力支持及同仁的努力下,不只重新編列這些預算甚至新開辦不少新的業務,也終於有了個局面,而二二八轉型正義報告稿也因此才能順利出爐,緊接著這項報告稿的國際版也將出版,意表著人權的國際交流又邁前一步。春天已經來臨了,新的年度裡有新的氣象也有新的期待,在緬懷73年前二二八先賢先烈的犧牲奉獻之餘,我們也應當振奮精神為這個國家社會畧盡棉薄之力。

紀念活動
2020年「轉型正義 繼續向前」二二八事件73週年中樞紀念儀式

quarterly_202004_03.jpg

全體來賓站立為二二八受難英靈默哀悼念

quarterly_202004_04.jpg

蔡總統獻上花圈向二二八受難英靈行三鞠躬禮致敬

quarterly_202004_05.jpg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執行長楊振隆於課程分享

quarterly_202004_06.jpg

「台灣說唱藝術工作室」以台灣唸歌演唱二二八事件創作曲【BOK血Ê孔嘴(湧血的傷口)】

quarterly_202004_07.jpg

蔡英文總統致詞

quarterly_202004_08.jpg

總統親自頒發「回復名譽證書」予潘英仁夫婦(受難者潘木枝之四子)

quarterly_202004_09.jpg

總統親自頒發「回復名譽證書」予潘信行夫婦(受難者潘木枝之七子)

quarterly_202004_10.jpg

總統親自頒發「回復名譽證書」予陳淑華母女(受難者陳進興之女)

quarterly_202004_11.jpg

「台灣說唱藝術工作室」以台灣唸歌演唱二二八事件創作曲【BOK血Ê孔嘴(湧血的傷口)】

今年二二八事件73週年中樞紀念儀式因應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持續擴散的疫情,以「縮小規模、簡化流程、做好防疫」為辦理大方向,於2020年2月28日上午10時25分,假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二二八紀念碑前順利舉行完成。

今年儀式主題為「轉型正義 繼續向前」,主視覺以橫跨延伸的線條象徵「轉型正義之路」,在這條歷史脈絡上,積極調查真相與轉型正義的推動持續不懈;開闊的冷亮漸層色調與昂揚的台灣百合,代表二二八先輩們所捍衛自由民主人權的不變價值,構成台灣人民團結向前的精神象徵。

儀式當日由蔡英文總統偕同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本人陳文照、陳木桂、鄭炳南及基隆市228公義和平協會成員等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本會薛化元董事長、陳儀深董事、林黎彩董事、江榮森董事、李慧生董事、藍士博董事;暨行政院長蘇貞昌、立法院長游錫堃、台北市長柯文哲、內政部長徐國勇、文化部長鄭麗君、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代理主任委員楊翠、總統府國策顧問張富美、立法委員范雲及林昶佐、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館長蕭明治等政府、民意及人權機關代表出席。

儀式在故鄉室內小提琴首席張士芃博士演奏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樂聲中開始,全體來賓站立為二二八受難英靈默哀悼念,由蔡總統獻上花圈向二二八受難英靈行三鞠躬禮致敬,再分由本會董事長薛化元、台北市長柯文哲、二二八受難者省參議員林連宗先生之孫廖英豪先生上台致詞,最後由總統致詞並親自頒發「回復名譽證書」予潘英仁、潘信行(受難者潘木枝之子)及陳淑華(陳進興之女)等3位受難者家屬後禮成,開放讓所有來賓分別手持百合花上台至二二八紀念碑前向所有二二八受難英靈致敬中圓滿禮成。

本會董事長薛化元致詞時表示,因應蔡英文總統推動轉型正義的政策,在行政院、立法院、內政部、文化部及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支持下,依據《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成立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研究小組,由國史館陳儀深館長擔任主持人,歷經2年的資料蒐集、撰擬及發表,終於今年2月完成了《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出版。未來希望繼續透過檔案、史料以及口述歷史的工作,將自由、民主的價值在台灣進一步深化、發展,對內有助於台灣內部共同歷史感的凝聚,對外也能夠對抗有關台灣自由民主人權外在的威脅,提升我們更大的精神力以完成更好的工作。

在總統致詞之前,本會今年特別邀請「台灣說唱藝術工作室」周定邦藝術總監及周佳穎團長,透過台灣唸歌演唱二二八事件創作曲【BOK血Ê孔嘴(湧血的傷口)】,曲目分為四小節,分別為【血ní ê「國旗」(血染的國旗)】、【看天】、【BOK血Ê孔嘴(湧血的傷口)】及【堅疕(結痂)】。周定邦老師將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台灣民眾對國府的期待、事件發生之時台灣菁英生命殞落造成的失望,之後仍在湧血尚未結痂傷口的無奈,及對目前及未來轉型正義的期盼,寄調「恆春民謠四季春」及「江湖調」,並搭配著月琴及大廣弦的伴奏娓娓唱來。

蔡總統在致詞中表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二二八是台灣社會不能說的事。一直到1995年,二二八紀念碑落成;同一年,當時的總統,李登輝總統代表政府向人民道歉。隔年,這裡也改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隨著政府致歉態度的確立,教科書裡面有越來越多二二八的內容,也有越來越多的檔案出土、越來越多的新受難者被發現,並恢復名譽,給予平反。新的著作、新的發現,讓受害者和加害者的面貌更加清晰。就在今年,二二八基金會出版了3本新書,也剛完成《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不僅是官方和學術界,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也有許多對二二八的回憶和紀錄。有的年輕人,主動調查自己家族或故鄉的二二八經驗。有的創作者,把二二八轉化成藝術題材。二二八不再是禁忌,也不再是仇恨的根源。當我們能夠越來越深入地討論二二八之後,整個台灣社會的共同意識,也會更加成熟。」

蔡總統並宣誓「轉型正義的工作必須繼續,未來已解密並移轉檔案局的政治檔案,將以『最大開放,最小限制』的原則,開放給社會大眾閱覽和運用,在一個月內完成解密工作,並持續推動人權教育。勇於面對過去的錯誤、追尋真相,讓台灣的民主更鞏固、社會更多元自由。」(文/陳雅真)

紀念活動
基隆市二二八追思紀念活動

quarterly_202004_12.jpg
quarterly_202004_13.jpg
quarterly_202004_14.jpg
quarterly_202004_15.jpg
quarterly_202004_16.jpg

基隆市2020年二二八紀念追思會活動,3月8日位在基隆港濱海洋廣場舉行,下午2時28分受難者家屬與來賓現場默哀一分鐘後,市長林右昌致詞談及政府重聲強調轉型正義並不只是促轉會業務,而是在政府機關各層級均要充分理解轉型正義的內涵,並且要加強參與轉型正義的工作。並提及總統蔡英文在今年二二八中樞紀念儀式中宣示,要求國安局在一個月內完成二二八相關檔案解密,共同追求轉型正義真相之揭露。

追思會中並邀請到台灣國家聯盟總召集人吳樹民教授蒞臨致詞,另特別邀請到財團法人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紀政女士談及她鮮為人知的二二八受難家屬身分,並由基隆中學盧慧芳老師,簡述基隆中學光明報事件原委,企望大家能以開放態度面對歷史,不要預設立場與角度。活動尾聲全體與會人員在社大喜悅合唱社哀戚的歌聲中,依序獻花投入港中追思亡者,最後由協辦單位基隆市二二八公義和平協會、基隆小英之友會志工現場分送魷魚糜給民眾,藉此紀念先人,珍惜民主自由,勿忘二二八。(文/謝承志)

紀念活動
2020年二二八事件73週年嘉義地區檔案史料特展「尋回失落的記憶-影像展」開幕感言

quarterly_202004_18.jpg
quarterly_202004_19.jpg
quarterly_202004_20.jpg
quarterly_202004_21.jpg

本次展覽係由本會、行政院雲嘉南聯合服務中心、財團法人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所共同主辦。

本次影像展內容:係依據張炎憲教授的口述歷史採訪紀錄,1994年二月由自立晚報出版《嘉義北回二二八》及1995二月由吳三連基金會出版的《諸羅山城二二八》、《嘉雲平野二二八》、《嘉義驛前二二八》等四本書籍彙編整理製作而成。共分為七個單元:殞落的鳳凰花 2.血洗劉厝莊 3.血染的諸羅山城 4.驛前英靈 5.嘉雲平野二二八 6.高一生與鄒族部隊 7.嘉義地區二二八事件死難者遺像及追思牆面等。展覽品完整呈現嘉義地區二二八事件每一個單元事件及受難者影像,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供參觀者瞭解二二八事件的真相。

本次開幕儀式承蒙監察院張博雅院長、嘉義市黃敏惠市長、王美惠立法委員、行政院雲嘉南聯合服務中心張慶鬚副執行長、吳上明等多位市議員、多位里長、嘉義市二二八事件受難家屬、熱心關懷的市民、各級市府官員、新聞及視訊媒體工作者等,場面熱烈而肅穆。尤其是參觀者替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影像獻花、追思、並別上黃絲帶,場面特感溫馨,令人動容。(文/江榮森)

新書發表會

《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

quarterly_202004_22.jpg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代理主任委員楊翠於開幕致詞

quarterly_202004_23.jpg

國史館館長亦為本書的主編之一陳儀深論及展開《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的研究歷程

quarterly_202004_24.jpg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何義麟提及〈二二八事件對新聞界的衝擊〉及〈海外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之傳播與影響〉的研究感想

quarterly_202004_25.jpg

撰寫〈二戰後台灣的國際地位與二二八事件前後的國際視角──以英美兩國檔案與輿論為中心〉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許文堂

發表〈二二八事件中的縣市長及其角色〉與〈二二八事件對校園的衝擊〉的國史館修纂處纂修歐素瑛

本會於2020年3月8日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一樓展演廳,舉辦《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新書發表會。會中除了由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代理主任委員楊翠致詞揭開序幕外,更邀集本書作者國史館館長陳儀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許文堂、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蘇瑤崇、國史館修纂處協修吳俊瑩、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林正慧、國史館修纂處纂修歐素瑛、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劉恆妏、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何義麟、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薛化元、國史館主任秘書黎中光等專家學者進行交流分享。

楊翠表示,截至目前為止,相信身邊還是有很多人說「二二八事件都過去這麼久了,沒必要再提起吧!」但相信包括我與在場前輩、學者們的想法都一樣,受二二八迫害的不只是受難者本人,受難家屬及其後代也是受難者,如今二二八的受難家屬、家族都還在,而二二八對台灣的影響到現在還沒處理好、真相也還沒說明清楚,我們唯有誠懇的面對過去,才能大步的面對未來,相信這是這本報告稿出版的最大意義。

本書主編之一的陳儀深表示,此報告稿是立基於1992年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與2006年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之基礎上,邀集多位研究二二八的專家學者投入本書之撰寫、審訂。在本書中可以了解我們想要討論的不只是受難者本身的二二八,更是我們台灣甚至是國際上的二二八,因此在安排上是包含事件原因、國際因素、國家機器系統、事件衝擊影響、二二八與後續白恐的連續性,以及平反與轉型正義的論述,整體的探討是比較全面性的。另外在撰寫〈二二八事件之原因論述──1947年官方與民間說法比較〉、〈台灣人在二二八事件中的兩條路線──處理委員會vs.武裝抵抗〉文中提及,處委會當中有些會扮演搜繳槍械與接管機關的角色,而參與武裝路線者也有願意走談判的路線,各地的反抗方式與情況是不一樣的,不管如何都不應該只看做單一樣貌而做同一解釋。另外必須特別說明的是,當時的受害也不是只有一種被槍決的樣貌,之後被迫噤聲、自新效果及後續白色恐怖的清算也是各種名目的受害情境,而這些都是在探討真相時必須注意的方向。

許文堂在〈二戰後台灣的國際地位與二二八事件前後的國際視角──以英美兩國檔案與輿論為中心〉提及,中國軍隊在美國的協助下占領台灣,然而戰後殖民地領土歸屬處理有一定的規矩,應以1951年於舊金山簽訂的〈對日和平條約〉為依據,在此之前,占領不等於擁有主權。從美國、英國的史料中透露中國占領當局的管理施政腐敗,在爆發二二八事件後的一些殘酷鎮壓,因而有將台澎置於聯合國託管的說法。美、英兩國的重要報紙也反映了這種輿論,指責中國的不良統治,可說是二二八之後美、英等國對於將台灣交由中國統治的疑慮。

蘇瑤崇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軍事部署與鎮壓〉表示,陳儀自事件初始即積極請兵與部署,並非被動鎮壓,且將對內統治方式由平時狀態提升至軍事、備戰狀態,此外也指出事件中軍憲鎮壓的空白授權與枉法亂紀,並認為轉型正義應具體指出與追究事件中各種枉法亂紀之犯罪事實。而〈試論二二八事件中的外省人傷亡〉中可發現當時政府高層蒐集數字資料的不確實,也出現沒有事實根據而刻意扭曲死傷人數之報告。這些由國民黨政府虛構的死傷人數,日後被廣泛地做為政治宣傳,用以激化族群對立與醜化二二八事件,其負面影響至今仍存。事件中,傷害的不只台灣人,外省人同時也是受害者,歷史悲劇實為肇因於政治腐敗,而非源自族群問題。

吳俊瑩在〈二二八事件中海軍的彙報與應處〉文中運用海總部與第三基地司令部等往來電文,說明海軍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而在事件爆發後,蔣介石也下令增派軍艦赴台增防,並指出第三基地司令黃緒虞對高雄煉油廠的肅清須負起責任。而〈歷任總統對二二八轉型正義的作為(1988-2019)〉提及,二二八的轉型正義工作包含究明真相、釐清責任歸屬、對受害者的道歉與賠償、歷史記憶的保存,若從轉型正義工程的深化來看,李登輝、陳水扁20年呈現比較強的連續性,蔡英文則在完全執政下,比較能夠從制度面將轉型正義工作實定法化。在「歷史的政治使用」下,二二八歷史記憶的分歧與對立仍明顯,當民間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與家屬訴求陸續做到後,國家級的轉型正義報告也問世,後續是否可能可以從如何防止不再發生(never again)的角度思考,拉近彼此對二二八的歷史記憶。

林正慧於〈二二八事件中的情治機關及其角色〉中指出,事件中的三大情治機關包括保密局、中統局及憲兵司令部,就情報工作而言,保密局在事件期間輸在失時,然而因在台發展早,而具有較綿密的情報網。就行動工作而言,原只有憲兵及憲兵團所轄之特高組具有行動偵緝能力,而台灣站只具有情報通訊之任務,但經由外延機關而獲得部分行動偵緝能力。相較之下,中統局的台調室因缺乏偵緝職權,常與地方憲兵勢力結合,形成與保密局及警方對立之勢。對蔣介石而言,多種情治勢力存在,使其情報管道不致因特定傳送管道失靈而失效,對於誇大之情報也可互相查證。這些情治人員在事件期間所進行的綿密情報網建置、密裁與暗殺行動等工作,對地方秩序埋下不穩定的變數。此外於〈反抗的起點?──從民間角度看二二八與白恐的歷史連結〉及〈秋後算帳?──從官方角度看二二八與白恐的歷史連結〉提及事件之後,部分台灣人轉往島外,分成傾共與台獨兩種主張,皆以二二八為宣傳號召,島內台灣人亦是如此,也因而遭到判刑、槍決,更甚有親友受其牽連者。執政當局曾在事件爆發後有段寬大包容時期,但因國共內戰失利及韓戰美國的支持,對事件參與者轉成清理與秋後算帳,進而嚴密監偵管考。

歐素瑛〈二二八事件中的縣市長及其角色〉探討事件期間,部分縣市長或躲避逃亡、或與處委會協調、或激烈對抗、或請轄內軍事機關派兵鎮壓等,因應處置方式有所差異,對應之地方衝擊也大不相同。然而不論如何,各縣市長皆無因二二八的爆發與擴大遭受懲處。而〈二二八事件對校園的衝擊〉說明事件爆發後,台北市及鄰近學校宣布暫時停課,學生立即投入抗爭,返鄉的學生或傳布衝突發生的經過,或投入在地各種抗爭行動。事件之後,省教育處著手整肅學風,參與事件或率領學生抗爭的教職人員大都被撤職、解聘,學生大部分都能辦理自首或自新後重返校園,僅少部分被開除學籍或退學,而原本自由的學風也在事件後,政府當局強力整頓及規範下轉趨保守。

劉恆妏在〈二二八事件對司法的影響〉說明受事件衝擊下,有淡出司法體系者,而留下者為求生存亦須學習沉默或放棄部分法治理念。又在事件中因外省籍司法人員遭毆打,亦造成外省籍司法人員離職,然而在忌諱本地人才的情形下,除加速戰後司法的中國化外,引進素質不良甚至不具資格者,亦使戰後台灣司法品質低落,且在二二八事件中處理過程上,種種非法程序與對法治不尊重,影響日後台灣司法獨立的審判文化。

撰寫〈二二八事件對新聞界的衝擊〉及〈海外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之傳播與影響〉的何義麟認為,二二八對台灣最大的衝擊就是失去言論自由,台灣人喪失了媒體的主導權因而噤聲40年,直至1970年代開始才有一些自由的縫隙,並隨著1980年代黨外運動擴展,才逐漸再度於島內提起二二八,慢慢打破禁忌、擁有新聞自由的權利,進而建立民主體制的社會。

薛化元首先以本會董事長的身分向所有參與本書的撰稿者、審訂者以及促轉會、國家人權博物館等單位表達感謝之意。其後透過撰寫〈二二八事件平反運動的歷史考察(1987-1997)〉一文來說明,此運動最初是以民間作為推動主力而展開,在解嚴之前遭到官方多所壓制,直至解嚴後,伴隨台灣自由化與民主化的過程,在李登輝主政時期開始出現轉折,漸受重視。二二八平反運動的過程是代表二二八在台灣的公共領域從噤聲到出土的過程,而這也與黨外運動發展有一定的關係,歷史悲劇有時會促進一些改革的動力,那改革的結果回過頭來會去回應過去歷史悲劇,這是在探討二二八時很重要的課題。

黎中光在撰寫〈大事記〉的過程中,認為從二二八發生前後的時間軸線上來看事件的發生是有其歷史必然性,從事件前的新營事件、員林事件、迎婦產科事件等,事件後如軍隊鎮壓、綏靖清鄉、後續監控等,導致台灣每一個人都「戴上口罩」不敢提及二二八,直至1980年代才慢慢有人公開討論。到現在為止,首先必須肯定很多民間團體、政府單位很努力地進行轉型正義,但整體而言在轉型正義的推動速度似乎還是慢了一些,希望在未來的日子,我們能夠凝聚各方力量與知識而在轉型正義這個目標上繼續有效率的推動。

綜合本書內容主要探討五大主題,一為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原因論述、國際觀點與應對路線,二為事件中的軍事、情治系統及地方政府的角色,三為事件對司法、新聞界、校園的衝擊與外省人的傷亡問題,四為二二八事件後國家暴力的延續,五為事件後關於二二八的紀念與平反過程。希冀藉此報告稿,能將近年新出土之二二八史料及相關研究成果補入,而讓二二八事件之真相探究及轉型正義之追求持續深化,進而跟上當代追求自由民主的腳步。(文/游淑如)

特展報導
文字的力量:二二八事件民間出版品

quarterly_202004_32.png

特展主題

quarterly_202004_33.jpg

策展人廖為民先生為民眾導覽

1947年,台灣在歷經二戰結束、政權轉換之後,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隨後超過38年的戒嚴統治,讓台灣社會長期處於言論思想箝制的白色恐怖時期。然而,台灣人民追求言論自由與探索真相的渴望與勇氣,以各種可能的方式,挑戰制度,突破現狀,終於衝破了威權的藩籬。

在戒嚴期間,二二八這道歷史傷口成為不可碰觸的禁忌。儘管如此,仍有許多先進為著冤屈平反、追索歷史真相而努力發聲。這股來自民間的力量,透過文字書寫,或是在海外發行、或是在國內冒著被查禁風險以地下/非正式管道流通、甚至是在社會運動場合中以宣傳小報的方式傳遞,亟力為揭露二二八真相而努力。隨著政治環境鬆動,從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以來,由民間率先發起的二二八事件相關的研究與出版開始蓬勃發展,連帶也影響了官方政策態度以及調查研究的進程。近年來,隨著官方更多檔案的解密與開放,許多學者投入於二二八事件的研究、相關回憶錄及口述訪談的出版,至今已累積相當豐碩成果,對於二二八事件真相探討提供莫大的助益,讓社會大眾對於二二八事件有更多認識與關注的管道,也間接敦促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的進程。

本展將以「文字的力量:二二八事件民間出版品特展」為主題,以民間出版的二二事件相關出版品為主要展示內容,展現自二二八事件發生以來,由民間所出版的各種書籍與刊物。有別於官方出版的二二八事件調查成果,來自民間的力量,更大程度的展現二二八事件研究、調查、紀錄、創作等多面向的探討,以更貼近社會脈動的方式普及二二八事件,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台灣這段過往歷史的關注,唯有透過瞭解過去,才能準確定位當下,以提高對未來的洞察力。

展示空間分為四個區段;「展示主旨」、「禁制與咆哮」、「書寫二二八」以及「愛與希望的樹仔」。第一部分的「展示主旨」介紹了本展的發想與原始目的,也把相關歷史背景簡要的進行說明。

第二部分的「禁制與咆哮」則是本展重要的兩大主軸之一,主要闡述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政府透過宣傳,以「暴動」、「共黨煽惑」等來定調此次事件,並以「暴民」來污名化參與者,讓二二八事件在獨裁政權統治之下逐漸成為台灣社會不可談論的禁忌。然而,在海外或台灣島內,二二八事件成為反政府的記憶與象徵,在戒嚴時期出版箝制的年代中,這些若干民間的出版品是理解並傳布二二八事件最主要的主要管道,艱難卻堅定的在二二八事件真相探究的道路上前進。尤其是1980年代之後,黨外雜誌開始報導二二八事件,雖然屢屢遭查禁查扣,卻反而但也開始掀起議論、形成話題,而後「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從民間發起,讓部分促使受害者與見證者不再沈默,封塵已久的歷史終於漸漸顯露。

該部分分為三個子題:1. 「時間長廊」;以時間軸的概念為媒介,紀錄1947年至2019年之間,官方、民間各種大事紀及出版品的時間;2.「禁制的輿論」: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政府透過宣傳機器將二二八事件定調為「暴動」、「共黨煽惑」、「台獨」,詆毀參與者或無辜受害者為「暴民」,使得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社會逐漸成為禁忌。然而,對於二二八事件真相的追尋與探究卻從未在民間消失;3.「咆哮的年代」:在長達38年戒嚴時期中,因為嚴格的出版審查制度,二二八事件相關的文字書寫在台灣幾乎沒有發表空間,重要的二二八相關著作大多是來自海外,再經非正式管道低調地流傳在台灣社會,這些作者多是二二八事件的見證人,透過個人第一手經歷見聞與資料保存蒐集,為後來的研究留下珍貴的紀錄。

第三部分的「書寫二二八」討論解嚴後的1990年代,隨著社會對於二二八事件的愈趨關注,對於二二八事件相關的出版品百花齊放,並匯集成一鼓力量,促使二二八真相呈現。這股來自民間的力量,更大程度展現二二八事件研究、調查、口述、紀錄、文學創作等多面向的探討,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台灣這段過往歷史的關注與瞭解。這個部分除了主要說明口述歷史研究的「我,身在二二八」子題之外,還有介紹早年學術研究出版的「真相探究之路」子題以及討論文學中的「二二八」題材的「不是為著恨、是為著愛--文學二二八」,這幾個子題分別都介紹了10數本重要出版品。它們都是二二八事件民間出版品的代表性里程碑。

「書寫二二八」部分裡,還有一個重要的子題是「人物專題」,分別介紹受難者的「凍結了無法燦爛的青壯歲月,寫成《辛酸六十年》的鍾逸人 (1921- )」、受難家屬的「「爸爸,おやすみなさい,晚安」--用一生尋找父親消失真相的阮美姝(1928-2016)」與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研究者「二二八研究史上的學術先驅——張炎憲教授(1947-2014)」,由這三位代表三種不同類型的民間寫作者,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寫作的背景,他們面對的情境,這一切造就了他們對二二八事件真相追尋的動力。

展覽最後是「愛與希望的樹仔」,我們希望每本出版品都如同種下一棵樹仔,文字的力量像根系一般駐盤紮在人的心中,終有一天,枝繁葉茂,百花綻放。如詩人所吟唱:「希望的光合作用在成長 茂盛的樹影會撫慰受傷的土地 涼爽的綠蔭會安慰疼痛的心」,歷史傷痕的真相探究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讓我們記取教訓,效法先輩們曾經守護我們的島嶼一般,懷抱希望與愛,迎向共同的未來。本展展出期間亦有講座及導覽活動,有興趣者,可以上本會官網或臉書粉絲頁查詢。

展覽地點:台北市南海路54號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2樓南翼

展出期間:2019/02/23-2019/08/16 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每週一公休)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Tel  02-23326228

Fax 02-23396228

100052臺北市南海路54號

No.54,Nanhai road,Taipei City 100052,Taiwan

  • Facebook
  • Youtube
  • Line

© 2024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