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博物館

二二八與台獨運動系列特展|媒介與抵抗:北美「台灣之音」傳播行動
「台灣之音」為1977年由紐約張富雄、楊宜宜夫妻所成立的一個傳播站,原本以答錄機方式播送台灣同鄉的活動資訊,後由於台灣民主運動發展,「台灣之音」近一步透過國際電話採訪台灣及北美人權活動消息,各州各地分支點紛紛效法設立;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台灣之音」的現場報導成為關鍵的見證者;至1980年代「台灣之音」已經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巴西、法國、德國等地,共四十餘分台。一方面以聲音喚醒台灣意識、改變書面傳播方式;二方面透過現代媒介讓消息迅速傳播,呼籲世界各地的台灣人勇於發聲,共同以行動爭取台灣的民主自由。本展覽以「台灣之音」之精神理念及其播音行動為主軸,展示相關圖文、史料及採訪影片,期望與眾人一同了解這段台美人與台灣人的共同歷史記憶,以及媒介突破在民主歷程中的重要性。
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臺展93

傲骨之道——少年張萬傳
張萬傳的一生中,對於畫壇主流,乃至學院教育,始終疏離自在,不討好社會口味,不屈服於主流,就為追求他所認為藝術創作應呈現的面貌,從風格、顏料、題材乃至繪畫筆觸,不應困囿於框架;隨筆之下,坦蕩畫出自我風格,縱使評論家在報上留下毫不客氣的負評,但仍無法撼動他「做自己」的堅持。
張萬傳除了二進二出臺陽美術協會(簡稱「臺陽美協」),與洪瑞麟及陳德旺等人共組「MOUVE(ムーヴ)美術集團」(簡稱「MOUVE」),1938年3月第一回作品展於當時的臺灣教育會館,也是今日的本館展出,而MOUVE改組改名後的「臺灣造型美術協會」(簡稱「造型美協」),1941年3月首展亦是於本館展出。

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臺灣建築的記憶花園.葉佳緯創作畫展
一脈文化的傳承,必會匯流其他文化,在時間洪流裡融合、茁壯。在短短幾百年間,臺灣作為世界各文化的交流地,在建築上的實驗性和新 鮮感的躍進實屬罕例。臺灣的建築正急速消逝,葉佳緯以他的創作為這些美麗的建築留下一點記憶。
古時候人們起身出門到各地遊覽,再把遊覽天下的經驗帶回家仿造成花園,在家裡製造一座縮尺的世界模型。花園的奧妙之處在於以小見大、光影明暗的節奏布置、空間虛實的對比等等,踏上小山、跨過湖泊,廊道總在出奇不意的地方轉折,矮牆與花窗則勾起人們探索更多的慾望。遊走花園之間,對於時間和空間的體驗不斷地翻新,在有限的空間裡感受無限的變化。
此次展出的所有作品皆以臺灣建築為創作主題。這些繪畫作品實際上並不存在,而是取材自真實在臺灣存在過卻鮮為現代人所記憶的建築風貌。在虛擬的繪畫和現實的建物之間紀錄臺灣建築的價值,保留臺灣文化和記憶。為了探究藝術與建築的再創造性和理想性,進入畫作裡體驗花園般的空間,建造屬於臺灣建築的記憶花園。
特展

沒有圍牆的監獄:維吾爾人的今天
今年初由美國維吾爾人協會(Uyghur American Association, UAA)和一群維吾爾婦女組成的團體「One Voice, One Step」共同發起一項行動,在全球15個國家的33座城市,舉辦一系列攝影展,攝影展主題環繞「集中營回來了(Concentration Camps are Back)」,抗議中國再教育營任意逮捕了100多萬維吾爾人。希望喚起大眾對維吾爾族人權狀況的關注。
此次除了邀請上述攝影展來台展出之外,為了讓民眾更了解維吾爾族豐富與獨特的文化,更透過多方管道輾轉取得珍貴資料,從歷史脈絡到自治區與「再教育營」(集中營),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期待藉本次展覽呈現新疆現在的真實樣貌。
他們的年代:臺展92

迸發的璀璨——陳植棋生平展
陳植棋,臺灣第一代西洋畫家,1906年1月生,1931年4月病逝,得年26歲。他的人生,就如同煙花般,瞬間迸發,璀璨耀人,但也倏忽地消失在黑夜中。他的名字,屢屢在台日兩地各大美展競賽中出現,也可以在蔣渭水、陳澄波等幾位民族運動家和政治受難者的文獻上,以相近的角色出現。他不僅以油彩表述對於美感的自主意志,也身體力行,透過行動參與、集結社團及演講撰文來表達他所追尋的臺灣民族意識,以「必須創造出具時代性的臺灣藝術」為目標,是1920年代日治時期民族運動 及文化啟蒙的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展覽中,我們將認識陳植棋繪畫的啟蒙,與人生轉捩點的「旅遊事件」罷課退學,前往東京研習美術,以天才之姿在台日兩地畫壇大放異采,並積極成立參與畫會培育後進;他對臺灣民族社會運動也甚為關心,長期為臺灣文化及民族意識的前途而臺日兩地奔走,儘管受到兩地警察的嚴密跟蹤與監視,仍舊澆不息他致力提升臺灣文化水平及追求臺灣民族意識的理想,其一生奉獻足為臺灣畫壇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