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遺址名稱: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主題照片:

1940年《臺北市政二十年史》中的臺北市役所(今行政院)。

縣市:
臺北市
地址或區域:

現址: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1號 戰後初期地址:臺北市城中區中正東路

plus code :

2GWC+F9

地圖 :

簡述:

1947年2月28日下午一時許,約四、五百人的群眾,以鑼鼓為前鋒並喊叫、呼口號,由火車站向長官公署前進。群眾至中山路路口,尚未到公署廣場前,即為士兵舉槍阻擋。不久,槍聲響起,民眾奔逃,造成傷亡。

文化資產登錄:
古蹟
雲林縣
空間種類:
衙署
雲林縣
現址保存狀況:

1947年2月28日下午一時許,約四、五百人的群眾,以鑼鼓為前鋒並喊叫、呼口號,由火車站向長官公署前進。群眾至中山路路口,尚未到公署廣場前,即為士兵舉槍阻擋。不久,槍聲響起,民眾奔逃,造成傷亡。

遺址類型:
大規模屠殺
抗爭
雲林縣
雲林縣
衝突
雲林縣
雲林縣
雲林縣
事發介紹: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將臺灣設為省份,但沒有設置省政府,而是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為最高行政機關,最高首長為臺灣省行政長官,由陳儀擔任,集行政、司法、立法大權於一身。 1947年2月28日下午一時許,約四、五百人的群眾,以鑼鼓為前鋒,並有人喊叫、呼口號,由火車站向長官公署前進。有謂民眾因市面缺米,聽說公署有米可領,乃一呼四應,尾隨而至。但群眾至中山路路口,尚未到公署廣場前,即為配備整齊之士兵舉槍阻擋。不久,槍聲響起,民眾奔逃,有人傷亡倒地。此即公署衛兵開槍事件,也是局勢惡化之關鍵所在。

對於此事,官民說法不一,茲列舉代表性說法如下: 一、《臺北新生報》之報導:群眾向公署前進時,衛兵舉槍阻止,旋聞槍聲大響,市民死二人、傷數人。 二、警總及公署之報告:暴徒衝至前門廣場(一說公署大門),搶劫衛士槍枝,並開槍擊傷一名。衛士來開槍反擊,擊斃、擊傷各一,並當場捕獲暴徒六人。 三、葛敬恩之說:民國71年,曾親歷二二八事件之《上海新聞報》記者王康撰文稱,秘書長葛敬恩面告他說,當他與陳儀走到二樓陽台,欲對群眾講話時,忽然有人用手槍自群眾中向陳氏射擊,但未命中。警衛聞聲,立即開槍還擊,但後來王康問過許多公署官員,始終未得「正確的答覆」。其後,馬起華、劉勝驥、嚴演存等人均引用此一說法。 四、一般著作之說:群眾至公署門口請願時,忽然公署樓上衛兵以機槍掃射,而發生群眾死傷事件。

有曰當場死三人、傷三人(後亦死)。有曰當場死三人、輕重傷十數人(其中三人死亡)。有曰六人倒地,其中兩人仍活著,由聯合國救濟總署記者Edward E. Paine召人力車送醫救治。有曰至少死四人,傷者未詳。 由於當時情勢混亂,欲理清真相實非易事。按戰後初期長官公署仿日治時期遺規,大門並未設衛兵,群眾搶奪「衛兵」槍枝之說,當予存疑。推測當時狀況,可能由於群眾已有圍劫專賣局之事,公署臨時調兵警衛,防患未然;而群眾來勢洶洶,士兵情急乃開槍示警或逼退。至於群眾先開槍一事,乃最近之新說,而究其來源,來自公署秘書長葛敬恩。然此說連當時公署官員亦未予證實。

據一目擊者(何國祥)稱:群眾至公署時,只見佈滿武裝士兵,約五分鐘後,突然槍聲大起,民眾紛紛倒下來,但不知死傷多少。他反駁民眾先開槍之說,稱「民眾那時哪來的槍?」另一位目擊者稱,在隊伍行至距公署大門約五十公尺處,屋頂的機關槍即響起,前頭四、五人倒下。中彈者先離地一跳,才撲倒。不久,機槍二度響起,又有三、四人倒下。又現場採訪之《中外日報》記者周夢江描述稱:大批群眾湧至公署廣場,大鐵門緊閉著,他還未下車,「一陣密集的槍聲響了,子彈從天空呼嘯而下」;事後查知公署屋頂架著重機槍向群眾掃射,當場打死三人,傷數十人」但也有一位服務於教育處(在今監察院)的外省籍公務員(陳知青)稱,他在下午一時左右,發現群眾聚集公署,其中有人奪走軍警的配槍,因此軍警對空鳴槍,而現場並無人傷亡。綜合各方面報導與戰後初期臺灣狀況,民眾擁槍且在請願時向士兵挑釁,而葛氏確有謊報之嫌,如他說公署前未有民眾死傷,據事後之調查,有二人在28日下午一時許死於公署前。據載死者之一是廖竣得(住雙園區堀江町192號),一是吳炳煌(住永樂町3-9號);惟吳炳煌來信稱:其與群眾前往長官公署時為機槍擊中重傷,但並未死,事後離臺長居美國。

總之,公署士兵開槍射擊群眾確有其事,亦造成傷亡,只是人數因場面混亂無法確定而已。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幾天,行政長官公署多次與人民代表交涉,陳儀虛與委蛇地答應人民代表要求,同時卻打電報回南京請求派兵來臺鎮壓,軍隊尚未上岸前,行政長官公署表面上配合處委會。軍隊抵達後,處委會所提的「四十二條要求」卻成為屠殺臺灣菁英份子的主要藉口。

其他 :

陳雅國,長官公署秘書處公務車司機,3月9日因執行公務運送文件,於前往憲兵第四團途中,遭國軍槍殺。

宋斐如,長官公署教育處副處長、《人民導報》社長,3月11日遭國軍以「陰謀叛亂首要」罪名逮捕後失蹤。

許明枝,2月28日下18時在長官公署附近遭警務處人員以「聚眾暴動,搶奪警槍」罪名羈押七日,獲釋後偷渡日本,1948年又輾轉到中國,長年流亡海外。

曾璧中,長官公署專員,於省訓團授課時,因有學員在課堂上抨擊政府而獲罪。3月11日,國軍前往曾家欲加以逮捕,曾璧中得以逃脫,但家中財物被奪。數月後逃往山東臨沂。1948年回到臺灣,但未能復職。 程大學,長官公署秘書處編輯、延平學院經濟系學生。3月間自板橋返回西螺時遭警察逮捕,羈押五日,並遭刑求。

圖1:1945年空照圖。

圖2:現在地圖。

圖3:在公署前遭機槍擊中的吳炳煌,於事後畫下的,描繪開槍現場的畫作。

圖4:現地照片。

口述資料:

廖德雄(廖進平之子,時為學生自治會聯合會會長、處委會治安組副組長):

我們(學生隊)到達警務處正門時,長官公署樓上早已架好機關槍,朝下開槍掃射了,我親眼目睹,中山南路和忠孝西路圓環附近,當場中槍倒了好幾個人。學生隊並沒有人傷亡。



陳知青(時為教育處科員兼正言報特派員及臺中和平日報臺北採訪主任):

當天下午,我學妹到成功中學上課,我到教育處(今監察院),上班處正對著窗,可以看到長官公署(今行政院)。没有多久,就看到前面有鑼鼓開道的群衆隊伍,來到了長官公署。民衆先是拍門,喊了一些口號後,不知是沒人出來接見,還是對接見人員不滿意,衛兵的槍械終爲群衆所奪,只見衛兵在四樓對空開槍,警告請願民衆,結果群衆以爲真的要開槍,就做鳥獸散,現場留下很多木屐及腳踏車。一哄而散的人就再組合成隊伍,進入新公園接收了台灣廣播電台(那時節目科長是我的同學翁炳榮〔翁倩玉之父〕),電台台長林忠被迫交接。

參考資料:

吳炳煌,〈長官公署前的槍聲〉(圖010-3),臺北二二八紀念館藏。

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1994年。

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臺北都會二二八》,臺北:時報,1995年。

許雪姬、蔡說麗,〈陳知青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4期(臺北,1993),頁99-112。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別冊》,臺北:國史館、二二八基金會,2011年。

國家文化資料庫,網址:http://bit.ly/2piMxql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網址https://bit.ly/2ItfSsq

中研院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美軍航照影像〉(1945/6/17攝),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html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2018年版航測影像〉,網址:http://www.historygis.udd.gov.taipei/urban/map/

Maptiler,網址:https://bit.ly/2DqFMtH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