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名稱:
大華酒家
主題照片:
大華酒家原址現況
縣市:
台中市
地址或區域:
臺中市中區自由路二段86-94號一帶
plus code :
4MVP+64
地圖 :
簡述:
1945年10月5日,謝雪紅在此成立「臺灣人民協會」,倡導保障臺灣人民自由、關懷勞工權益,當時謝雪紅與楊克煌就住在咖啡廳的樓上。二二八事件當時,此處成為謝雪紅匿身與主要聯絡及指揮之基地。
文化資產登錄:
無
雲林縣
空間種類:
其他
雲林縣
現址保存狀況:
1945年10月5日,謝雪紅在此成立「臺灣人民協會」,倡導保障臺灣人民自由、關懷勞工權益,當時謝雪紅與楊克煌就住在咖啡廳的樓上。二二八事件當時,此處成為謝雪紅匿身與主要聯絡及指揮之基地。
遺址類型:
據點
雲林縣
雲林縣
雲林縣
雲林縣
雲林縣
雲林縣
雲林縣
事發介紹:
大華酒家原址,本是森浦清太郎創立於1929年,在臺中公園前與臺中公會堂旁之西洋料理店。戰後謝雪紅之弟謝真南將其頂下,改為「大華酒家」,1945年10月5日,謝雪紅在此成立「臺灣人民協會」,倡導保障臺灣人民自由、關懷勞工權益。二二八事件當時,此處成為謝雪紅匿身與主要聯絡及指揮之基地。
謝雪紅,1901出生於彰化貧戶。幼時被稱為「假女」而戶籍登記為「謝氏阿女」,後來改為「謝氏雪紅」,戰後遂以「謝雪紅」為名。幼時母病歿但家中籌不出喪葬費而被變賣至臺中洪家為童養媳,飽受養母虐待施暴,企圖臥軌自殺未遂後,兄嫂貧困難付贖金,遂由台中富人張樹敏贖身為妾,並隨張氏赴神戶與青島,擴展生命視野,萌發社會與階級意識。因貧窮而致的苦難與反思,形塑其左派意識。1925年因中共推薦,遠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8年返臺並重建台灣共產黨,左傾化臺灣文化協會和農民組合等組織。1931年臺共事件被日警破獲,於臺北被捕。1939年謝雪紅因病保釋出獄。
戰後謝雪紅寄居大華酒家樓上,陸續成立「臺灣人民協會」、「臺灣人民總工會籌備會」、「臺灣農民協會」、「臺灣學生聯合會」,並接辦「建國工藝學校」。臺北爆發二二八事件後,3月2日臺中市民在臺中座召開市民大會,謝雪紅被推為主席。之後與群眾上街遊行,進入專賣局要求廢除專賣制度。期間因逃至縣長劉存忠住處的專賣局科員劉青山開槍打死一名群眾,引起群眾憤怒,包圍劉宅欲縱火焚之,但為趕至的謝雪紅制止,呼籲群眾勿用私刑,應交付司法審判。這些行動中常會都有謝雪紅領導、計畫或協調等等之身影,可確知為臺中二二八事件中的核心人物。
謝雪紅的人際關係網路相當廣,當時除買下建國工業學校,也安排不少同志進入《和平日報》。她與楊克煌、與鍾逸人、黃金島等組成武裝民軍,後來又稱為「二七部隊」,欲與國民政府軍對抗。但當中央政府援軍登陸後,為避免波及臺中無辜,二七部隊於3月12日撤離臺中,並在埔里地方由黃金島指揮下與政府軍發生激戰。但當時謝雪紅早已計畫潛遁中國。而在撤離臺中之後,整編二十一師登陸臺灣,其中一四六旅四三六團奉命掃蕩中南部反抗勢力,當13日該團抵臺中之後,團部即設在大華酒家, 而後大華酒家也被政府沒收。
在共產黨治下的中國,謝雪紅身為「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主席,但其民主政治理念並不見容於中國當局。在歷次整風、反右運動與文化大革命鬥爭期間都遭批鬥,1970年因肺癌病逝北京,享壽70歲。
口述資料:
參考資料:
「謝雪紅」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305050000C=0036=0410.9=04601017=2。
〈陸軍整編二十一師第一四六旅臺灣省新竹綏靖區司令部綏靖詳報上冊〉,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四)》臺北:編者,1992。
〈陸軍整編第二一師一四六旅四三六團新竹綏靖區第二分區清鄉辦法〉、〈陸軍整編廿一師對臺灣事變戡亂概要〉、〈陸軍整編第二十一師司令部命令〉、〈陸軍整編第二十一師臺灣戡亂詳報表〉,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五)》,臺北:編者,1992。
〈張秉承致電南京言普誠報告奸黨謝雪紅領導叛亂〉、〈王孝順致電台北林先生報告台中暴動情形〉,收於許雪姬主編,《保密局臺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三)》,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6。
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我的半生記》,臺北:楊翠華發行,1997。
楊克煌遺稿,楊翠華整理,《我的回憶》,臺北:楊翠華發行,2005。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臺北:麥田、城邦文化,2009。
古瑞雲,《臺中的風雲》,臺北:人間,1990。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臺北:自由時代,1988。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藏,「黃秀政二二八事件口述訪談檔案」黃秀政主訪,〈訪古瑞雲談謝雪紅與二二八事件〉,檔號:A03_02_04_000_007。
林瓊華,〈背叛與沉冤的辯證:關於謝雪紅離開二七部隊的歷史問題〉,《2016重現二七部隊學術研討會》,收於李喬等撰稿,《青春二二八—二七部隊的抵抗、挫折與流轉》,臺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17。
李喬等撰稿,《青春二二八—二七部隊的抵抗、挫折與流轉》,臺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