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名稱:
《臺灣新生報》報社
主題照片:
1920年代臺灣日日新報社全景
縣市:
臺北市
地址或區域:
現址:臺北市中正區衡陽路99號
plus code :
2GV5+2P
地圖 :
簡述:
查緝私菸後,群眾激憤包圍警局要求交出肇事者,後警察局長陳松堅將肇事者移往憲兵隊,群眾遂湧向憲兵隊繼續包圍,憲兵第四團團長張慕陶命令驅逐並擺出射擊姿勢,群眾妥進新生報騎樓,部分群眾要求報社刊登報導。
文化資產登錄:
無
雲林縣
空間種類:
其他
雲林縣
現址保存狀況:
查緝私菸後,群眾激憤包圍警局要求交出肇事者,後警察局長陳松堅將肇事者移往憲兵隊,群眾遂湧向憲兵隊繼續包圍,憲兵第四團團長張慕陶命令驅逐並擺出射擊姿勢,群眾妥進新生報騎樓,部分群眾要求報社刊登報導。
遺址類型:
失蹤
逮捕
雲林縣
雲林縣
抗爭
衝突
雲林縣
雲林縣
事發介紹:
查緝私菸爆發衝突後,民眾包圍警察局,要求交出肇事者,但警察局長陳松堅沒有照辦,將肇事的六人送往憲兵隊看管。群眾因此湧向憲兵隊,繼續包圍,要求交出兇手,徹夜大聲叫罵。憲兵第四團團長張慕陶命令憲兵擺出射擊姿勢,群眾因此躲進新生報騎樓。部分群眾湧至《臺灣新生報》報社,要求該報刊以中文及日文刊登事件經過。
當時日文版總編輯吳金鍊告知民眾,長官公署宣委會已經通知報社不得刊登此事,所以拒絕民眾要求,但是民眾無法接受,揚言燒毀報社,社長李萬居出面答應刊登此事,民眾才離去。隔天2月28日到3月9日,《臺灣新生報》持續報導二二七緝煙血案、處委會發展及官方反應。然而《臺灣新生報》10日停刊一日後,報導開始偏向官方,重申官方宣佈戒嚴是為了消滅叛徒,保護同胞。
二二八事件後《臺灣新生報》繼續運作,但有許多臺籍職員在事件中喪生,包含未涉及處委會的總經理阮朝日、日文版總編輯吳金鍊,以及有涉及處委會的印刷廠廠長林界、高雄分社主任邱金山、嘉義分社主任蘇憲章等。陳儀離開後,李萬居的領導權也受到挑戰,1947年9月,改組為「臺灣新生報股份有限公司」,改為總經理制,架空董事長李萬居,李萬居最後決定離開,臺籍員工的處境更加艱困,重要職位逐漸由外省人掌控。
其他
吳金鍊,擔任《臺灣新生報》日文版總編輯,因批評時政而為當局所忌。1947年3月12日遭國軍以「陰謀叛亂首要」罪名逮捕,迄今生死不明。
王白淵,擔任《新生報》編輯主任,1947年4月間在臺北市中山北路自宅遭國軍「叛亂」罪名逮捕,羈押約4個月,並遭刑求。
圖1:1930年代臺灣日日新報社(今新生報大樓)
圖2:1920年代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第一會場前臺灣日日新報社夜景
圖3: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台北遊覽案內
圖4:1945年空照圖
圖5:現地照片
口述資料:
鄧進益(《大明報》創辦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委員):
《新生報》是省政府的報紙,報好不報壞。
周青(時為中外日報記者):
天空忽然下起小雨,人們就退到對面〈新生報〉的亭仔腳躲避。無意中我發現〈新生報〉日文版主編吳金鍊在向我招手,請我和吳克泰進去休息。我趁機問他:「有鑼沒有?」他說:「有。」他於是立刻向該報工會借了一面鑼出來給我。雨一稍停,我們就敲鑼助威衝向憲兵團。
參考資料:
藍博洲,《沉屍・流亡・二二八》,臺北:時報,1991年。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張炎憲、胡慧玲、黎中光,《臺北南港二二八》,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5年。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別冊》,臺北:國史館、二二八基金會,2011年。
楊秀菁,〈戰後初期《臺灣新生報》的發展與挑戰 (1945 ~ 1972)〉,《傳播研究與實踐》,6:2(臺北:2016),頁62-63。
許旭輝,〈戰後初期臺灣報業之發展─以《臺灣新生報》為例(1945-1949)〉,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臺灣新生報》,1947 年 3 月 11 日,第二版。
臺灣記憶,網址: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
中研院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台北遊覽案內〉,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html。
中研院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美軍航照影像〉(1945/6/17攝),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html。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2018年版航測影像〉,https://bit.ly/2ZBvM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