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名稱:
中山堂
主題照片:
1940年臺北公會堂
縣市:
臺北市
地址或區域:
現址: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
plus code :
2GV5+7V
地圖 :
簡述: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各界人士、代表、士紳、學生等於中山堂開會討論事件處理事宜,組織「緝煙血案調查委員會」,後改名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提出三十二條處理大綱,3月10日軍警逮捕並解散。
文化資產登錄:
古蹟
雲林縣
空間種類:
其他
雲林縣
現址保存狀況: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各界人士、代表、士紳、學生等於中山堂開會討論事件處理事宜,組織「緝煙血案調查委員會」,後改名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提出三十二條處理大綱,3月10日軍警逮捕並解散。
遺址類型:
任職
逮捕
雲林縣
雲林縣
據點
衝突
會議協商
雲林縣
事發介紹:
1947年3月1日,臺北市參議會邀請國大代表、省參議員等民意代表在中山堂組成「緝煙血案調查委員會」。
1947年3月2日上午,延平學院、師範學院、法商學院等各校學生齊聚中山堂,抨擊陳儀的腐敗政治;下午,調查委員會在陳儀要求下,改組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首度在中山堂開會,政府代表及各委員均出席,旁聽民眾甚為擁擠。3月3日起,擴大改組的處理委員會繼續在中山堂開會,政府代表已不再出席。3月4日,處委會決議通知17縣市分別成立處委會。
3月4日上午,臺灣學生聯盟在中山堂召開大會,會後曾有意組織學生軍,但因故未發起行動。
3月5日下午1時,臺灣省自治青年同盟在中山堂成立。
3月5日下午,界定為全省性組織的處委會在中山堂召開臨時大會,通過組織大綱及改革要求。3月6日召開正式成立大會完成改組,並選出17位常務委員。3月7日,大會通過32條處理大綱,並推派代表面交陳儀,惟遭陳儀拒絕且「毫無禮貌而去」。3月8日,憲兵第四團團長張慕陶親赴中山堂,對處委會聲稱:「本人決以生命保證,中央絕不對臺灣用兵。」然當日晚間,國軍已在基隆登陸。當晚,軍警便衣密佈中山堂附近,伺機而動。晚上10點半,長官公署下令攻擊,當時處委會分別在中山堂和日新國小開會,軍警衝入會場時,群眾紛紛逃竄,部分群眾則與軍警展開激戰。3月10日,陳儀下令解散處委會及一切「非法團體」。曾參與這些組織團體的人,尤其重要幹部,紛紛成為被捕殺和追緝的對象。
其他:
趙米榮,臺北市製冰廠工人,曾參與中山堂集會活動,後失蹤。
施顯華,成功高中學生,曾參與中山堂集會及學生抗議遊行,三月中旬遭國軍逮捕,羈押約一個月,並遭刑求,且隨身財物被奪,後遭開除學籍。
圖1: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台北遊覽案內。
圖2:1945年空照圖。
圖3:現在地圖。
圖4:1930年代日治時期臺灣地區明信片,臺北公會堂。
圖5:現地照片。
口述資料:
吳鴻麒之妻: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成立後,在公會堂開會。我忘了吳鴻麒去過一次公會堂後,或者聽到廣播時,曾批評說:「沒意沒思,要求那些幹什麼?沒有兵力,沒有財力,要求那些做什麼?」
林宗義(林茂生之子):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成立,總部設於公會堂(如今之中山堂),父親受邀到市政府、公會堂和臺灣大學開會。因為警察和公務員紛紛逃亡和躲藏,許多配帶臂章的年輕人和學生在市區內巡邏,維持秩序。
三月四日,我問父親情況如何。父親說,在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方面,因為他被邀請擔任主席,去發表了簡短的意見,他希望大家的目標是長程的,使臺灣真正重建。父親很憂慮處理委員會是羣龍無首,臺灣大學則是秀才造反。
⋯⋯三月九日,早上六點再度戒嚴。臺北的氣氛完全改變,中國軍隊重新占領曾經一度被臺灣人接管的電臺、火車站和政府機構,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也被下令解散。
參考資料:
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臺北都會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年。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別冊》,臺北:國史館、二二八基金會,2011年。
中研院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台北遊覽案內〉,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html。
中研院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美軍航照影像〉(1945/6/17攝),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html。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2018年版航測影像〉,網址:http://www.historygis.udd.gov.taipei/urban/map/。
Maptiler,網址:https://bit.ly/2DqFMtH。
臺灣記憶,網址: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